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 增程式电动汽车参数匹配及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2 增程式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及其工作模式分析 | 第16-22页 |
2.1 增程式电动汽车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2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工作模式分析 | 第17-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研究 | 第22-44页 |
3.1 R-EEV 关键部件的选型及设计要求 | 第22-26页 |
3.1.1 驱动电机的选型 | 第22-23页 |
3.1.2 电动空调系统选型 | 第23-24页 |
3.1.3 动力电池的选型 | 第24-25页 |
3.1.4 APU 系统选型 | 第25-26页 |
3.1.5 R-EEV 基本参数及性能指标 | 第26页 |
3.2 电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 | 第26-33页 |
3.2.1 驱动电机功率匹配 | 第27-29页 |
3.2.2 传动系参数匹配 | 第29-33页 |
3.3 空调系统的参数匹配 | 第33-38页 |
3.3.1 车体维护结构传入车舱内热量 | 第33-34页 |
3.3.2 通过动力舱及车用电气设备等散热所形成的热量 | 第34-35页 |
3.3.3 地板传入车舱的热量 | 第35页 |
3.3.4 车窗玻璃传入车舱内的热负荷 | 第35-36页 |
3.3.5 换气新风传入车舱内的热量 | 第36页 |
3.3.6 车内乘员所散发的热量 | 第36页 |
3.3.7 电动空调压缩机及驱动电机参数的匹配设计 | 第36-38页 |
3.4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 | 第38-41页 |
3.4.1 动力电池的电压等级 | 第39页 |
3.4.2 动力电池的能量需求 | 第39-40页 |
3.4.3 动力电池的功率需求 | 第40-41页 |
3.5 辅助动力单元(Auxiliary Power Unit , APU)参数匹配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第44-58页 |
4.1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方法概述 | 第44-45页 |
4.2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45-57页 |
4.2.1 控制策略的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4.2.2 纯电动驱动模式控制策略 | 第46-49页 |
4.2.3 增程模式控制策略 | 第49-51页 |
4.2.4 增程模式发动机起动和停机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4.2.5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52-55页 |
4.2.6 动力电池控制策略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车辆动力系统建模及其性能仿真 | 第58-76页 |
5.1 动力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5.1.1 行驶工况模型 | 第58-59页 |
5.1.2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59页 |
5.1.3 功率总线模型 | 第59-60页 |
5.1.4 控制策略模型 | 第60页 |
5.1.5 动力电池组模型 | 第60-61页 |
5.1.6 电动空调模型 | 第61-62页 |
5.1.7 驱动电机模型 | 第62页 |
5.1.8 车轮模型及主减速器变速器模型 | 第62页 |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2-68页 |
5.2.1 动力性仿真 | 第62-63页 |
5.2.2 经济性仿真 | 第63-68页 |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 R-EEV 控制参数优化 | 第68-74页 |
5.3.1 粒子群算法介绍 | 第68-69页 |
5.3.2 R-EEV 控制策略优化实现过程 | 第69-72页 |
5.3.3 PSO 算法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