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生态建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1.2 生态建筑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 | 第14-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 第16页 |
1.2.1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6页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1.3.1 国外生态建筑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6-19页 |
1.3.2 国外地域化建筑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9-21页 |
1.3.3 国内生态建筑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21-23页 |
1.3.4 国内地域化建筑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23-25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6-30页 |
1.5.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6-27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2 地域化生态建筑基础研究 | 第30-46页 |
2.1 生态建筑和地域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30-38页 |
2.1.1 早期民居中体现的地域生态思想 | 第30-33页 |
2.1.2 生态建筑的发展及其中所体现的地域思想 | 第33-37页 |
2.1.3 当代生态建筑创作中的地域化发展倾向 | 第37-38页 |
2.2 生态建筑和地域化的基本特征 | 第38-43页 |
2.2.1 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2.2.2 地域化建筑的基本特征 | 第40-43页 |
2.3 生态建筑和地域化建筑的共通点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当代地域化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 第46-58页 |
3.1 生态建筑的地域化特征体现 | 第46-47页 |
3.2 几位地域化生态建筑师的代表理论 | 第47-53页 |
3.2.1 查尔斯·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 | 第47-49页 |
3.2.2 哈桑·法赛——扎根传统 | 第49-50页 |
3.2.3 杨经文——热带城市花园 | 第50-53页 |
3.3 当代地域化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53-57页 |
3.3.1 整体性原则 | 第53-54页 |
3.3.2 高效化原则 | 第54-55页 |
3.3.3 灵活多适原则 | 第55-56页 |
3.3.4 功能性原则 | 第56页 |
3.3.5 经济性原则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当代地域化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及手法分析 | 第58-82页 |
4.1 与自然环境共生 | 第58-63页 |
4.1.1 尊重地形地貌 | 第59-60页 |
4.1.2 保护现状植被 | 第60页 |
4.1.3 结合水文特征 | 第60-62页 |
4.1.4 保护土壤资源 | 第62页 |
4.1.5 回应自然气候 | 第62页 |
4.1.6 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地域化生态建筑实例 | 第62-63页 |
4.2 与地方风格相融 | 第63-68页 |
4.2.1 元素重组 | 第64-65页 |
4.2.2 符号简化 | 第65-66页 |
4.2.3 意向抽象 | 第66-67页 |
4.2.4 与地方风格相融的地域化生态建筑实例 | 第67-68页 |
4.3 传统与现代并存 | 第68-71页 |
4.3.1 与当代生活模式相结合 | 第69页 |
4.3.2 与当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 第69-70页 |
4.3.3 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 | 第70页 |
4.3.4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地域化生态建筑实例 | 第70-71页 |
4.4 技术与经济并重 | 第71-74页 |
4.4.1 继承与运用 | 第72页 |
4.4.2 融合与改造 | 第72页 |
4.4.3 技术与经济并重的地域化生态建筑实例 | 第72-74页 |
4.5 地域化生态建筑设计手法的综合与总结 | 第74-80页 |
4.5.1 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的建筑总体格局 | 第75-76页 |
4.5.2 融入地方结合传统的建筑空间组织 | 第76-77页 |
4.5.3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建筑造型及表皮 | 第77-78页 |
4.5.4 实用适宜高效的建筑建造技术 | 第78-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基于贵州地域特性的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织金三甲新区行政文化中心方案设计 | 第82-104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82-83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82页 |
5.1.2 项目基本概况 | 第82-83页 |
5.2 贵州地域类型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及手法研究 | 第83-89页 |
5.2.1 贵州地理气候及环境特征 | 第83页 |
5.2.2 贵州民族文化及社会特征 | 第83页 |
5.2.3 贵州地域类型的地域化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及手法 | 第83-89页 |
5.3 项目前期分析 | 第89-91页 |
5.3.1 基地现状分析 | 第89-90页 |
5.3.2 建筑特征分析 | 第90-91页 |
5.3.3 设计构思 | 第91页 |
5.4 设计过程分析 | 第91-101页 |
5.4.1 与自然环境共生 | 第91-95页 |
5.4.2 与地方风格相融 | 第95-97页 |
5.4.3 传统与现代并存 | 第97-100页 |
5.4.4 技术与经济并重 | 第100-101页 |
5.5 设计成果展示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04页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 | 第112-11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
B. 织金三甲新区行政文化中心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技术说明 | 第112-115页 |
C. 织金三甲新区行政文化中心设计文本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