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审计风险控制实务研究 | 第15-16页 |
2.2 审计风险模型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2.1 国外审计风险模型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页 |
2.2.2 国内审计风险模型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3 并购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3.1 国外并购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页 |
2.3.2 国内并购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3.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 第19-38页 |
3.1 企业并购审计的内涵 | 第19-21页 |
3.1.1 企业并购审计的概念 | 第19页 |
3.1.2 企业并购审计的内容 | 第19-21页 |
3.1.3 审计风险与并购审计风险 | 第21页 |
3.2 企业并购中的审计风险模型 | 第21-24页 |
3.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 | 第22页 |
3.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并购审计中的引入 | 第22-23页 |
3.2.3 扩展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 第23-24页 |
3.3 并购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3.3.1 并购固有风险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并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 第25页 |
3.3.3 审计机构检查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3.4 并购审计风险影响因素体系设计 | 第26-30页 |
3.4.1 并购环境(U_1) | 第26-27页 |
3.4.2 并购后的接管(U_2) | 第27页 |
3.4.3 并购后整合(U_3) | 第27-28页 |
3.4.4 并购企业的内部控制(U_4) | 第28-29页 |
3.4.5 聘请的审计机构(U_5) | 第29-30页 |
3.5 并购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判 | 第30-38页 |
3.5.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第31页 |
3.5.2 建立并购审计风险评语集 | 第31-32页 |
3.5.3 模糊评价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3.5.4 因素权重的具体计算 | 第33-36页 |
3.5.5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6页 |
3.5.6 将评价结果数值化 | 第36-38页 |
4.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的案例分析 | 第38-51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38-39页 |
4.1.1 并购双方公司简介 | 第38-39页 |
4.1.2 并购历程回顾 | 第39页 |
4.2 A矿业集团并购B公司中的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5页 |
4.2.1 并购环境分析(U_1) | 第39-41页 |
4.2.2 并购后的接管(U_2) | 第41页 |
4.2.3 并购后整合(U_3) | 第41-43页 |
4.2.4 并购企业的内部控制(U_4) | 第43-44页 |
4.2.5 聘请的审计机构(U_5) | 第44-45页 |
4.3 对案例中的并购审计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 第45-50页 |
4.3.1 模糊评价矩阵 | 第45-46页 |
4.3.2 因素权重 | 第46页 |
4.3.3 二级因素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4.3.4 一级因素综合评价 | 第47页 |
4.3.5 将评价结果数值化 | 第47-48页 |
4.3.6 对各级因素细分化 | 第48-50页 |
4.4 评判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对策 | 第51-55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1-52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5.2.1 审慎选择并购目标企业 | 第52-53页 |
5.2.2 进行有效的并购后整合 | 第53页 |
5.2.3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第53-54页 |
5.2.4 对企业并购过程进行监控,全面降低审计风险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因素权重问卷调查 | 第58-60页 |
附录B A矿业集团并购B公司中各类审计风险高低问卷调查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