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论文--贝类养殖论文

脉红螺人工苗种繁育与微卫星标记筛选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脉红螺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第13-17页
        1.1 脉红螺的分类学地位及其生物学特征第13-14页
        1.2 脉红螺的生活史第14-15页
        1.3 脉红螺地理分布第15-16页
        1.4 脉红螺的养殖现状第16-17页
    2.微卫星标记的概述第17-25页
        2.1 微卫星的分类第17-18页
        2.2 微卫星的优点与不足第18-19页
        2.3 微卫星标记开发方法第19-23页
            2.3.1 经典法第19页
            2.3.2 富集法第19-22页
            2.3.3 省略筛库法第22-23页
        2.4 微卫星在海洋软体动物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第23-25页
            2.4.1 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第23-24页
            2.4.2 微卫星在贝类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应用第24页
            2.4.3 微卫星在遗传图谱构建中应用第24-25页
            2.4.4 对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分析和研究(QTL)第25页
    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策略第25-27页
第二章 脉红螺育苗技术研究第27-54页
    0.引言第27页
    1.脉红螺成体诱食实验第27-34页
        1.1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第28页
            1.1.1 实验材料第28页
            1.1.2 实验器材第28页
        1.2 方法第28-29页
            1.2.1 培育管理第28页
            1.2.2 不同饵料种类喜食性实验第28-29页
            1.2.3 根据饵料种类的成本和取材难易进行摄食性试验第29页
        1.3 实验结果第29-32页
            1.3.1 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种类的摄食选择性第29-30页
            1.3.2 单一贝类投喂脉红螺摄食情况分析第30-31页
            1.3.3 10 种实验贝类市场价格及取材难易分析第31-32页
        1.4 讨论第32-34页
            1.4.1 脉红螺摄食不同贝类的喜好性分析第32-33页
            1.4.2 脉红螺饵料取材性难易及成本分析第33-34页
    2.亲本的培育和管理第34页
        2.1 亲本培育第34页
        2.2 亲螺管理第34页
    3.亲螺交配行为研究第34-36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3.2 讨论第36页
    4.卵袋的观察研究第36-39页
        4.1 卵袋生物学第36-37页
        4.2 结果第37-39页
    5.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第39-44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5.2 讨论第43-44页
    6.幼体培育第44-48页
        6.1 幼体培育阶段第44-47页
        6.2 讨论第47-48页
    7.采苗与稚螺观察第48-54页
        7.1 采苗附着基选用第48页
        7.2 稚螺的观察第48-52页
            7.2.1 不同肉食性饵料对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第48-49页
            7.2.2 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第49-52页
        7.3 讨论分析第52-54页
第三章 脉红螺微卫星标记开发第54-73页
    1.材料与方法第54-62页
        1.1. 实验材料第54页
            1.1.1 实验材料第54页
            1.1.2 样品的处理第54页
        1.2 实验方法第54-62页
            1.2.1 DNA 的提取及纯度的鉴定第54-55页
            1.2.2 富集文库的构建第55-58页
                1.2.2.1 杂交选择法第55-57页
                1.2.2.2 FIASCO 法第57-58页
            1.2.3 TA 克隆与 PCR 筛选第58-59页
            1.2.4 测序分析第59页
            1.2.5 引物的设计第59页
            1.2.6 引物的筛选第59-60页
            1.2.7 群体中位点的多态性检测第60-61页
                1.2.7.1 群体样品的扩增检验第60页
                1.2.7.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第60-61页
            1.2.8 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第61-62页
                1.2.8.1 数据的统计第61页
                1.2.8.2 数据处理第61-62页
    2.实验结果第62-70页
        2.1 DNA 酶切、切胶回收 DNA 片段、磁珠富集结果第62-64页
            2.1.1 DNA 酶切结果第62页
            2.1.2 切胶回收 DNA 片段结果、第62-63页
            2.1.3 磁珠杂交富集 DNA 结果第63-64页
        2.2 克隆结果第64页
        2.3 检测结果第64-65页
        2.4 测序第65-67页
        2.5 筛选微卫星多态性结果第67-70页
    3.讨论与分析第70-73页
        3.1 杂交选择法与 FIASCO 法的比较第70-71页
        3.2 探针的选择第71页
        3.3 引物的设计第71-73页
第四章 总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第8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国鱚和少鳞鱚群体遗传学研究
下一篇:池蝶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feminization-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