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创新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一) 相关的概念及理论 | 第10-15页 |
1、儿童 | 第10-11页 |
2、动画片 | 第11-12页 |
3、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 | 第12-13页 |
4、媒介素养 | 第13-14页 |
5、班杜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动画片儿童受众及其收视行为的研究 | 第15-16页 |
2、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及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3、对儿童媒介素养的研究 | 第17-18页 |
4、对焦点小组方法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视动画及其儿童受众 | 第19-27页 |
(一)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典型性及其儿童动画片定位 | 第19-21页 |
(二) 《喜羊羊与灰太狼》文本分析 | 第21-25页 |
1、主题及故事情节分析 | 第21-22页 |
2、画面及场景分析 | 第22-23页 |
3、动画角色分析 | 第23-25页 |
4、配音及音乐分析 | 第25页 |
(三)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本次研究中的儿童受众 | 第25-27页 |
1、儿童受众的认知特点 | 第25-26页 |
2、儿童受众的电视需要 | 第26-27页 |
四、研究设计及过程 | 第27-33页 |
(一) 确定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三) 研究过程及整理 | 第28-33页 |
1、发放知情同意书 | 第28-29页 |
2、预访谈 | 第29-30页 |
3、焦点小组访谈 | 第30页 |
4、一对一访谈 | 第30-32页 |
5、儿童家庭环境观看动画的观察及访谈 | 第32-33页 |
五、儿童受众对《喜羊羊与灰太狼》收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3-48页 |
(一) 收视行为的分析 | 第33-41页 |
1、收视动机与渠道 | 第33-34页 |
2、收视时间、地点与时长 | 第34-35页 |
3、收视体验及伴随行为 | 第35-36页 |
4、对动画片情节的理解 | 第36页 |
5、喜爱或讨厌的收视心理 | 第36-37页 |
6、对暴力的解读与影响 | 第37-38页 |
7、对媒介的认知与判断 | 第38-40页 |
8、收视的分享与媒介使用 | 第40页 |
9、衍生品市场消费 | 第40-41页 |
(二) 影响儿童收视行为及结果的因素 | 第41-48页 |
1、媒介因素 | 第41-42页 |
2、家庭背景因素 | 第42-43页 |
3、不同年级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因素 | 第43-44页 |
4、性别因素 | 第44-46页 |
5、媒介素养水平 | 第46-48页 |
六、总结与反思 | 第48-53页 |
(一) 儿童受众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收视行为的特点 | 第48页 |
(二) 儿童受众在收视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 | 第48-49页 |
(三) 对国产动画片发展的建议 | 第49-51页 |
(四) 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反思 | 第51页 |
(五) 本次研究的不足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