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第二章 “文革”手抄本小说概论 | 第14-26页 |
2.1 “文革”手抄本小说的创作背景 | 第14-16页 |
2.2 “文革”手抄本小说的创作动因 | 第16-19页 |
2.3 “文革”手抄本小说的内容分类 | 第19-23页 |
2.4 “文革”手抄本小说的流传情况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第二次握手》:突破禁区,延续十七年文学传统 | 第26-36页 |
3.1 十七年文学精神内涵的沿袭 | 第27-29页 |
3.2 叙事方式上的突破与继承 | 第29-30页 |
3.3 独特的文学品格 | 第30-36页 |
3.3.1 对知识分子的大力歌颂 | 第30-32页 |
3.3.2 对人性人情的大胆描写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波动》:大胆实验,引进现代主义手法 | 第36-48页 |
4.1 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 | 第37-39页 |
4.2 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 第39-41页 |
4.3 精神上的觉醒:个人意识的复苏 | 第41-44页 |
4.4 艺术上的大胆探索:现代主义手法的大胆运用 | 第44-48页 |
4.4.1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 第44-46页 |
4.4.2 独特的叙事特点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晚霞消失的时候》:反省超越,书写浪漫主义情怀 | 第48-60页 |
5.1 从狂热到忏悔:自我成长之路 | 第48-51页 |
5.2 沉默之中的叛逆与颠覆 | 第51-55页 |
5.2.1 楚轩吾形象的塑造 | 第52-53页 |
5.2.2 重大历史场面的反讽和戏谑 | 第53-54页 |
5.2.3 对一体化的否定和挑战 | 第54-55页 |
5.3 宗教话语的启蒙 | 第55-60页 |
5.3.1 南珊的人生哲学 | 第56-57页 |
5.3.2 泰山长老的宗教启蒙 | 第57-60页 |
第六章 《公开的情书》:黑暗中的探索,谱写诚与真的赞歌 | 第60-70页 |
6.1 受过创伤的一代人 | 第60-62页 |
6.1.1 激情过后的迷茫 | 第60-61页 |
6.1.2 日常生活中的规训和压抑 | 第61-62页 |
6.2 知识青年群像的塑造 | 第62-64页 |
6.3 哑声时代里的艰难探索 | 第64-68页 |
6.3.1 主人翁意识浸染下的家国情怀 | 第64-65页 |
6.3.2 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呼吁 | 第65-66页 |
6.3.3 对祖国出路的热切探索 | 第66-68页 |
6.4 对诚与真的真诚呼唤 | 第68-70页 |
第七章 “文革”手抄本小说的价值意义 | 第70-80页 |
7.1 对“文革”主流文学的反叛和超越 | 第70-72页 |
7.2 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第72-73页 |
7.3 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 第73-80页 |
7.3.1 “前伤痕小说” | 第74-75页 |
7.3.2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 第75-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