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村改居”社区新老居民融合研究--以济南市Q社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0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1-13页
        一、无结构访谈法第11页
        二、问卷调查法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第13-28页
    第一节 文献回顾第13-22页
        一、“村改居”社区研究现状第13-19页
        二、“社区融合”研究现状第19-22页
    第二节 理论综述——社区融合理论第22-24页
        一、同化论(也称融合论)第22-23页
        二、多元文化论第23页
        三、区隔融合论第23-24页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24-28页
        一、社区第24页
        二、“村改居”社区第24-25页
        三、村改居社区“新老”居民第25页
        四、社区融合第25-28页
第三章 Q社区新老居民关系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第28-45页
    第一节 Q社区“村改居”的背景与历史变迁第28-29页
    第二节 Q社区新老居民社区融合的特征第29-43页
        一、客观维度第31-40页
        二、主观维度——社区感第40-43页
    第三节 小结:Q社区融合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3-45页
第四章 Q社区新老居民社区融合的影响因素第45-52页
    第一节 “村改居”社区内部利益的博弈第45-47页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及社区居委会职能转变不到位第47-48页
    第三节 “强关系”与“弱关系”共存第48-50页
    第四节 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第50-52页
第五章 提升社区新老居民社区融合的基本途径第52-56页
    第一节 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企社分离”第52-53页
    第二节 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第53-56页
        一、来自上海罗山市民会馆的启示第53页
        二、Q社区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具体设想第53-56页
结论第56-58页
附录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下一篇: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