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建设概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基金会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公募基金会的涵义 | 第19页 |
2.1.3 公信力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 基金会公信力的内涵与功能 | 第20-22页 |
2.2.1 基金会公信力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基金会公信力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3.1 公益产权理论 | 第22页 |
2.3.2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2-23页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3.4 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乏及原因分析 | 第26-40页 |
3.1 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3.1.1 我国公募基金会基本状况 | 第26-27页 |
3.1.2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现状 | 第27-33页 |
3.2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33-40页 |
3.2.1 不完善的内部机制 | 第34-37页 |
3.2.2 外部监督机制漏洞 | 第37-38页 |
3.2.3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 第38-40页 |
第4章 国外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经验借鉴 | 第40-50页 |
4.1 国外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0-43页 |
4.1.1 美国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0-41页 |
4.1.2 英国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 | 第41-42页 |
4.1.3 日本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2-43页 |
4.2 国外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经验启示 | 第43-50页 |
4.2.1 比较成熟的基金会管理制度 | 第44页 |
4.2.2 比较成熟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4-45页 |
4.2.3 比较成熟的监督制度 | 第45-46页 |
4.2.4 比较成熟的问责制度 | 第46-50页 |
第5章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50-60页 |
5.1 加强内部管理与形象建设 | 第50-55页 |
5.1.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5.1.2 促进运作透明化 | 第51-52页 |
5.1.3 强化财务管理 | 第52-54页 |
5.1.4 制定有效的内部评估制度 | 第54页 |
5.1.5 加强形象建设 | 第54-55页 |
5.2 强化外部监督 | 第55-58页 |
5.2.1 发挥多元化主体监督的作用 | 第55-57页 |
5.2.2 完善公募基金会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页 |
5.2.3 完善公募基金会的问责制度 | 第57-58页 |
5.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 第58-60页 |
5.3.1 转变传统观念 | 第58-59页 |
5.3.2 构建诚信文化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