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元素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第Ⅰ族元素有机化合物论文--铜族金属有机化合物论文

脉冲电场辅助制备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微量元素螯合物的概念及特点第13-14页
        1.1.1 螯合物的概念第13页
        1.1.2 螯合物的结构特点第13-14页
        1.1.3 螯合物的生物利用率第14页
    1.2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应用及优势第14-18页
        1.2.1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饲料中的应用第15页
        1.2.2 微量元素螯合物在肥料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3 微量元素螯合物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第16页
        1.2.4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第16-18页
            1.2.4.1 金属无机盐在体内的吸收机制第17页
            1.2.4.2 金属螯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第17-18页
    1.3 氨基酸螯合铜的概述第18-20页
        1.3.1 铜在动物体内的作用第18页
        1.3.2 氨基酸螯合铜的发展历程第18-19页
        1.3.3 氨基酸螯合铜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4 氨基酸螯合铜的应用现状第20页
    1.4 脉冲电场介绍第20-22页
        1.4.1 高压脉冲电场的现状和发展第20-21页
        1.4.2 脉冲电场对食品大分子结构的影响第21-22页
            1.4.2.1 高压脉冲电场对淀粉的影响第21-22页
            1.4.2.2 高压脉冲电场对蛋白质的影响第22页
    1.5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第22-24页
        1.5.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2-23页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的影响第24-3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4-27页
        2.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3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3.1 样品的处理第25-26页
            2.2.3.2 溶解度的测定第26页
            2.2.3.3 pH 值和电导率的测定第26页
            2.2.3.4 L-色氨酸表面张力的测定第26页
            2.2.3.5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26页
            2.3.3.6 质谱分析第26-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3.1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溶解度的影响第27-28页
        2.3.2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 pH 值和电导率的影响第28-31页
        2.3.3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表面张力的影响第31-32页
        2.3.4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荧光光谱的影响第32-34页
        2.3.5 质谱分析结果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脉冲电场对氨基酸螯合铜反应的促进作用第36-45页
    3.1 引言第36-38页
        3.1.1 氨基酸铜的分离方法第36-37页
        3.1.2 甘氨酸铜的测定方法第37-3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3.2.1 实验材料第38页
        3.2.2 实验仪器第38页
        3.2.3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3.1 产物的鉴定第38-39页
            3.2.3.2 常规加热条件下螯合反应最佳条件的确立第39页
            3.2.3.3 不同场强下 PEF 对螯合反应的作用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3.3.1 产物的鉴定第39-40页
        3.3.2 螯合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第40-41页
        3.3.3 pH 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第41-42页
        3.3.4 温度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第42-43页
        3.3.5 不同场强下 PEF 对螯合反应的作用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不同方法制得氨基酸铜的性质研究第45-56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45-48页
        4.2.1 实验材料第45页
        4.2.2 实验仪器第45-46页
        4.2.3 实验方法第46-48页
            4.2.3.1 摩尔电导率测定第46页
            4.2.3.3 稳定常数的测定第46-47页
            4.2.3.4 稳定性测定第47-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4页
        4.3.1 摩尔电导率测定结果第48页
        4.3.2 稳定常数测定结果第48-51页
        4.3.4 稳定性的测定结果第51-54页
            4.3.4.1 双硫腙显色结果第51-52页
            4.3.4.2 甘氨酸铜的 pH 稳定性第52-53页
            4.3.4.3 甘氨酸铜的电导率稳定性第53页
            4.3.4.4 甘氨酸铜的螯合率稳定性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不同方法制得氨基酸铜的结构研究第56-62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6-57页
        5.2.1 实验仪器第56页
        5.2.2 实验方法第56-57页
            5.2.2.1 元素分析第56页
            5.2.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56-57页
            5.2.2.3 红外光谱分析第5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7-61页
        5.3.1 元素分析第57页
        5.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57-59页
        5.3.3 红外光谱分析第59-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国内新研发助剂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性能评价
下一篇:改性二氧化硅的合成与提高邻菲咯啉钌在硅胶中的分散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