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农药助剂 | 第12-15页 |
1.1.1 乳化作用 | 第13页 |
1.1.2 润湿作用 | 第13-14页 |
1.1.3 分散作用 | 第14-15页 |
1.1.4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15页 |
1.2 农药剂型及发展 | 第15-19页 |
1.2.1 悬浮剂概况 | 第16-17页 |
1.2.2 悬浮剂的组分 | 第17-18页 |
1.2.2.1 润湿剂和分散剂 | 第17页 |
1.2.2.2 黏度调节剂 | 第17页 |
1.2.2.3 消泡剂 | 第17页 |
1.2.2.4 防冻剂 | 第17-18页 |
1.2.3 悬浮剂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4 悬浮剂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4.1 颗粒电动电势的测定 | 第18页 |
1.2.4.2 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18页 |
1.2.4.3 悬浮剂的流体类型及流体参数 | 第18-19页 |
1.3 | 第19-20页 |
1.3.1 可湿性粉剂概况 | 第19页 |
1.3.2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组分 | 第19-20页 |
1.3.2.1 原药 | 第19页 |
1.3.2.2 填料或载体 | 第19页 |
1.3.2.3 润湿剂和分散剂 | 第19-20页 |
1.3.2.4 其他助剂 | 第20页 |
1.4 | 第20页 |
1.4.1 水分散粒剂概况 | 第20页 |
1.5 农药助剂创新及评价的状况 | 第20-23页 |
1.5.1 助剂研发与评价的现状 | 第20-21页 |
1.5.2 加强农药助剂研发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各助剂的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23-24页 |
2.2.1.1 临界胶束浓度及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24页 |
2.2.1.2 润湿时间的测定 | 第24页 |
2.2.1.3 乳化性质的测定 | 第24页 |
2.2.2 制剂配方及样品加工方法 | 第24-28页 |
2.2.2.1 三种剂型的配方 | 第24-25页 |
2.2.2.2 50%多菌灵SC的润湿分散剂筛选及其添加量确定 | 第25页 |
2.2.2.3 正交法筛选600g/L毗虫啉SC配方 | 第25-26页 |
2.2.2.4 样品质量指标测定 | 第26-27页 |
2.2.2.5 不同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药液的表面张力、持液量及接触角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3.1 各助剂的理化性质 | 第28-30页 |
3.1.1 不同浓度表面张力值 | 第28-29页 |
3.1.2 不同助剂的润湿渗透性 | 第29-30页 |
3.1.3 乳化二甲苯的能力 | 第30页 |
3.2 各制剂的性能评价 | 第30-39页 |
3.2.1 75%百菌清WP样品润湿性 | 第30-31页 |
3.2.2 75%百菌清WP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悬浮率 | 第31-33页 |
3.2.3 70%吡虫啉WG的崩解性和悬浮率 | 第33-34页 |
3.2.4 各种润湿分散剂对多菌灵原药的流点 | 第34-35页 |
3.2.5 50%多菌灵SC样品起泡性、热贮前后状态及入水分散性 | 第35-36页 |
3.2.6 50%多菌灵SC样品热贮前后粒径及粘度变化 | 第36-38页 |
3.2.7 50%多菌灵SC热贮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及悬浮率 | 第38-39页 |
3.3 600g/L吡虫啉SC | 第39-42页 |
3.3.1 各种润湿分散剂对吡虫啉原药的流点 | 第39页 |
3.3.2 600g/L吡虫啉SC加工中的起泡性、热储前后的入水分散性 | 第39-40页 |
3.3.3 600g/L吡虫啉SC样品热贮前后粒径及粘度变化 | 第40-41页 |
3.3.4 600g/L吡虫啉SC热贮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及悬浮率 | 第41-42页 |
3.4 | 第42-44页 |
3.4.1 50%多菌灵SC稀释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小麦叶面上的接触角、持液量 | 第42页 |
3.4.2 70%吡虫啉WG表面张力及在水稻叶面上的接触角、持液量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4.1 助剂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4页 |
4.2 三种农药剂型配方的确定和筛选方法 | 第44页 |
4.3 三种农药剂型试样的质量检测 | 第44-45页 |
4.4 加工试样的应用性能评估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5.1 助剂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6页 |
5.2 助剂在三种剂型中的应用评价 | 第46-47页 |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