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波浪能资源的调查与模拟分析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波浪能评估步骤简介 | 第12页 |
1.2.2 波浪能开发装置简介 | 第12-13页 |
1.2.3 波浪能数值模拟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2. 数值模型理论 | 第17-28页 |
2.1 模型简介 | 第17-18页 |
2.1.1 SWAN 模型简介 | 第17页 |
2.1.2 Delft-3D 简介 | 第17-18页 |
2.2 波浪模型理论 | 第18-23页 |
2.2.1 SWAN 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2 风输入项 | 第19-20页 |
2.2.3 波浪耗散 | 第20-21页 |
2.2.4 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 | 第21-23页 |
2.2.5 波浪增水的计算 | 第23页 |
2.2.6 波浪衍射 | 第23页 |
2.3 波浪能评估理论 | 第23-25页 |
2.3.1 直接求解法 | 第23-24页 |
2.3.2 深水简化方法 | 第24-25页 |
2.3.3 Kim 简化方法 | 第25页 |
2.4 潮流理论 | 第25-27页 |
2.4.1 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2.4.2 边界条件 | 第26页 |
2.4.3 动边界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山东半岛波浪的模拟研究 | 第28-53页 |
3.1 研究区域简介 | 第28-29页 |
3.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29-31页 |
3.3 波浪的模拟验证 | 第31-34页 |
3.4 山东半岛波浪情况的研究分析 | 第34-52页 |
3.4.1 每个月的波高分布情况 | 第35-48页 |
3.4.2 每个季度的波高分布情况 | 第48-51页 |
3.4.3 山东半岛最大和平均有效波高分布情况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山东半岛波浪能研究分析 | 第53-76页 |
4.1 波浪能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53-58页 |
4.1.1 波浪能简化算法与直接求解法之间的比较 | 第53-56页 |
4.1.2 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4.1.3 总结分析 | 第57-58页 |
4.2 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波浪能概况 | 第58-60页 |
4.2.1 东中国海的波浪能概况 | 第58-59页 |
4.2.2 山东半岛波浪能的分布情况 | 第59-60页 |
4.3 月平均波浪能分析 | 第60-61页 |
4.4 波浪能的研究分析 | 第61-72页 |
4.4.1 波浪方向的研究分析 | 第62-69页 |
4.4.1.1 成山头地区波浪来向的研究 | 第62-64页 |
4.4.1.2 黄河三角洲波浪来向的研究 | 第64-67页 |
4.4.1.3 琅琊台地区波浪来向的研究 | 第67-69页 |
4.4.2 各个方向上波浪能的分布情况 | 第69-72页 |
4.5 波浪能开发装置的选择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波浪能开发对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影响 | 第76-88页 |
5.1 模拟情况简介 | 第76-78页 |
5.2 装置布设后波高的变化情况 | 第78-83页 |
5.3 装置布设后波生流的变化情况 | 第83-87页 |
5.4 结论 | 第87-8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总结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