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标识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1.2.1 赵无极绘画的东方性和世界性 | 第16-17页 |
1.1.2.2 赵无极绘画的历史性及现实性 | 第17页 |
1.1.2.3 赵无极开启了一扇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 | 第17-18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1.2.2 研究步骤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19-20页 |
1.4 主要观点和研究 | 第20页 |
第二章 东方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 第20-22页 |
2.1 家学与渊源 | 第20-21页 |
2.2 哲学之启蒙 | 第21页 |
2.3 大师的引导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东方美学内涵的浸染与伴随 | 第22-34页 |
3.1 新绘画的探索 | 第22-24页 |
3.2 具象与抽象之间 | 第24-26页 |
3.3 绘画的东方性 | 第26-32页 |
3.3.1 古代青铜器符号及其他符号的借用 | 第26-27页 |
3.3.2 抽象符号扩大化,成为画面的主题 | 第27-28页 |
3.3.3 遨游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禅学思想 | 第28-30页 |
3.3.4 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 | 第30-31页 |
3.3.5 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 | 第31-32页 |
3.4 东方观念的抽象视觉 | 第32-34页 |
3.4.1 抛弃具象的“形”追求无象的“态” | 第32页 |
3.4.2 晚年炉火纯青的抽象视觉艺术 | 第32-33页 |
3.4.3 自由挥洒的东方意味的抽象艺术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东方观念的抽象视觉 | 第34-46页 |
4.1 抽象视觉的气韵性 | 第34-37页 |
4.1.1 中国绘画传统中的“气韵” | 第34-35页 |
4.1.2 赵无极绘画气韵通过空白、气势实现 | 第35-36页 |
4.1.3 赵无极绘画气韵通过笔墨实现 | 第36-37页 |
4.2 抽象视觉的空灵性 | 第37-41页 |
4.2.1 空灵美通过空白布局实现 | 第37-39页 |
4.2.2 空灵美通过书法笔法实现 | 第39-40页 |
4.2.3 虚实结合营造空灵世界 | 第40-41页 |
4.3 抽象视觉的意境性 | 第41-44页 |
4.3.1 赵无极绘画的意境美在于崇尚自然 | 第41-42页 |
4.3.2 赵无极绘画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 第42-43页 |
4.3.3 赵无极绘画意境美在于虚实相生 | 第43页 |
4.3.4 赵无极绘画意境美在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 第43-44页 |
4.4 抽象视觉的禅意性 | 第44-46页 |
4.4.1 赵无极绘画中的禅学思想 | 第44-45页 |
4.4.2 意境美中蕴含着中国哲学精神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东方精神的不同气质 | 第46-57页 |
5.1 结构抽象与混沌抽象——赵无极与朱德群的绘画比较 | 第46-51页 |
5.1.1 相似的艺术经历 | 第46-47页 |
5.1.2 鲜明的艺术风格 | 第47-49页 |
5.1.3 不同的抽象视觉 | 第49-51页 |
5.2 理性意韵与抒情意韵——赵无极与吴冠中的绘画比较 | 第51-57页 |
5.2.1 相似的艺术经历 | 第51-52页 |
5.2.2 吴冠中的艺术观念 | 第52-54页 |
5.2.3 绘画语言之异同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作品 | 第61-62页 |
附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