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姓名、姓名商标概述 | 第9-14页 |
2.1 姓名、姓名权的概念 | 第9页 |
2.2 姓名商标的概念与历史渊源 | 第9-11页 |
2.2.1 姓名商标的概念 | 第9-10页 |
2.2.2 姓名商标的历史渊源 | 第10-11页 |
2.3 姓名商标的特征 | 第11页 |
2.4 姓名商标的意义 | 第11-12页 |
2.5 姓名商标的种类 | 第12-14页 |
第3章 姓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可注册性 | 第14-20页 |
3.1 商标的显著性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3.1.1 商标显著性的含义 | 第14页 |
3.1.2 商标显著性的分类 | 第14-15页 |
3.1.3 商标显著性的认定标准 | 第15页 |
3.2 姓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可注册性 | 第15-20页 |
3.2.1 其他国家关于姓名商标显著性的规定 | 第16页 |
3.2.2 普通姓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可注册性 | 第16-17页 |
3.2.3 名人姓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可注册性 | 第17-20页 |
第4章 姓名权与姓名商标权的冲突 | 第20-26页 |
4.1 姓名权和姓名商标权冲突的原因 | 第20-21页 |
4.2 姓名权和姓名商标权冲突的危害 | 第21-22页 |
4.3 姓名权和姓名商标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22-26页 |
4.3.1 用历史人物姓名作为商标 | 第22-23页 |
4.3.2 与当代公众人物姓名平行的姓名商标 | 第23页 |
4.3.3 使用公众人物姓名谐音作为商标 | 第23-24页 |
4.3.4 使用公众人物的艺名、别名、笔名等作为商标 | 第24页 |
4.3.5 使用外国人的中文译名作为商标 | 第24-25页 |
4.3.6 使用虚构角色名作为商标 | 第25页 |
4.3.7 使用具有特殊含义的姓名作为商标 | 第25-26页 |
第5章 我国对姓名权与姓名商标权冲突解决的立法分析 | 第26-32页 |
5.1 我国在解决姓名权与姓名商标权冲突的立法现状 | 第26-28页 |
5.1.1 《民法通则》与《侵权责任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6页 |
5.1.2 《知识产权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6-27页 |
5.1.3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7-28页 |
5.2 我国立法上的不足 | 第28-32页 |
5.2.1 《民法通则》与《侵权责任法》保护的不足 | 第28-29页 |
5.2.2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不足 | 第29-31页 |
5.2.3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不足 | 第31-32页 |
第6章 解决姓名权与姓名商标权冲突的立法建议 | 第32-38页 |
6.1 对姓名商标作具体的规定 | 第32-33页 |
6.2 《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6.3 形象权制度的构建 | 第34-38页 |
第7章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