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奈保尔小说的形象学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后殖民主义和形象学研究下的奈保尔及其小说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奈保尔与后殖民主义书写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形象学理论建构下的奈保尔及其作品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他者形象的变异与奈保尔的特质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奈保尔小说中的他者书写 | 第20-34页 |
第一节 身份危机与解构西方:西方世界的他者书写 | 第20-29页 |
一、 《抵达之谜》:抵达者的困顿与英国性之解构 | 第20-23页 |
二、 《格格不入的人》:局外人的文化苦旅 | 第23-25页 |
三、 《半生》:“林勃”状态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 第25-29页 |
第二节 无奈的流散:第三世界的他者书写 | 第29-34页 |
一、 《河湾》:流散中的身份追寻与殖民反思 | 第29-31页 |
二、 《魔种》:自我的追寻与革命的消解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二元对立结构中自我的迷失、逃离与解构 | 第34-43页 |
第一节 二元对立结构中奈保尔的矛盾情结 | 第34-39页 |
一、 异国与奈保尔的关系形态 | 第35-36页 |
二、 奈保尔的矛盾情结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奈保尔思想矛盾性的形成机制及其结果 | 第39-43页 |
一、 奈保尔思想矛盾性的形成机制 | 第39-41页 |
二、 奈保尔思想矛盾性的结果:迷失、消解与流散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他者”书写的意义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 | 第43-47页 |
一、 西方文明中心的辉煌与衰落 | 第43-44页 |
二、 殖民地社会的苦难历程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奈保尔“他者”书写的后殖民主义意义 | 第47-52页 |
一、 西方价值的积极传播 | 第47-48页 |
二、 殖民主义的消解 | 第48-49页 |
三、 身份或者家园的不断迷失与追寻 | 第49-52页 |
结语:在全球化浪潮下促成自我与他者的和谐对话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