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谕诗新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2章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情况 | 第9-31页 |
2.1 白居易讽谕诗的概念、数量与创作时期 | 第9-11页 |
2.1.1 白居易讽谕诗的概念 | 第9-11页 |
2.1.2 白居易讽谕诗的数量 | 第11页 |
2.1.3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时期 | 第11页 |
2.2 白居易讽谕诗涉及的特定对象 | 第11-21页 |
2.2.1 皇帝与皇室 | 第12-15页 |
2.2.2 高级官员 | 第15-16页 |
2.2.3 贪官污吏 | 第16-17页 |
2.2.4 宦官 | 第17-18页 |
2.2.5 谏官 | 第18-19页 |
2.2.6 小人与妖妇 | 第19-21页 |
2.3 白居易讽谕诗涉及的社会问题 | 第21-28页 |
2.3.1 民生问题 | 第21-22页 |
2.3.2 妇女问题 | 第22-23页 |
2.3.3 宫人问题 | 第23页 |
2.3.4 人才问题 | 第23-25页 |
2.3.5 穷兵黩武 | 第25-26页 |
2.3.6 礼乐维护 | 第26-27页 |
2.3.7 社会道德与风俗 | 第27页 |
2.3.8 周边民族问题 | 第27-28页 |
2.4 白居易讽谕诗涉及的其他内容 | 第28-31页 |
2.4.1 思索人生道路 | 第28-30页 |
2.4.2 崇尚真实 | 第30-31页 |
第3章 白居易讽谕诗的特色 | 第31-37页 |
3.1 个性强烈的政教性 | 第31-32页 |
3.2 色彩浓郁的抒情性 | 第32-33页 |
3.3 独特新颖的叙事性 | 第33-37页 |
第4章 白居易讽谕诗特色的形成原因 | 第37-46页 |
4.1 白居易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 | 第37-39页 |
4.2 白居易的成长经历 | 第39-41页 |
4.3 遵循诗歌发展的规律 | 第41-46页 |
4.3.1 诗经 | 第41-42页 |
4.3.2 汉乐府 | 第42页 |
4.3.3 魏晋五言诗 | 第42-43页 |
4.3.4 初唐、杜甫 | 第43-44页 |
4.3.5 中唐讽谕诗 | 第44-46页 |
第5章 总结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