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有关工资制度中的激励机制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有关工资分配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3 有关工资增长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以及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理论分析 | 第18-29页 |
2.1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事业单位的界定、分类以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工资制度 | 第19-20页 |
2.2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2.1 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 | 第20-22页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工资契约理论 | 第22-24页 |
2.2.3 三权理论 | 第24-26页 |
2.3 基于三权理论分析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维度 | 第26-28页 |
2.3.1 参与权的主要维度 | 第26-27页 |
2.3.2 收入权的主要维度 | 第27-28页 |
2.3.3 保障权的主要维度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三权理论的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历程 | 第29-38页 |
3.1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阶段划分依据 | 第29-30页 |
3.2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历程 | 第30-37页 |
3.2.1 计划经济时期(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 | 第30-32页 |
3.2.2 市场经济初步形成时期(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 | 第32-33页 |
3.2.3 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 | 第33-35页 |
3.2.4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与职工收入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38-49页 |
4.1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和统计描述 | 第38-42页 |
4.1.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第38-39页 |
4.1.2 变量选取 | 第39-41页 |
4.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 计量模型构建和回归结果说明 | 第42-46页 |
4.2.1 计量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4.2.2 回归结果说明 | 第43-46页 |
4.3 基尼系数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基于三权理论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49-55页 |
5.1 基于参与权角度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5.1.1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任制度 | 第49页 |
5.1.2 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 第49-50页 |
5.2 基于收入权角度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5.2.1 工资增长晋升制度 | 第50页 |
5.2.2 绩效工资制度 | 第50-51页 |
5.2.3 津贴制度 | 第51页 |
5.2.4 推行事业单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方式 | 第51-52页 |
5.3 基于保障权角度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52-53页 |
5.3.1 养老保障制度 | 第52-53页 |
5.3.2 医疗保障制度 | 第53页 |
5.3.3 住房保障制度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