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 茵陈蒿汤历史沿革 | 第14页 |
2 茵陈蒿汤功能主治 | 第14-16页 |
2.1 茵陈蒿汤用于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15页 |
2.2 茵陈蒿汤用于肝纤维的治疗作用 | 第15页 |
2.3 茵陈蒿汤用于脂肪肝的质量作用 | 第15-16页 |
3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及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茵陈、栀子、大黄三种入药饮片质量检查 | 第17-28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17-18页 |
2 茵陈入药标准检查 | 第18-21页 |
2.1 薄层鉴别 | 第18-19页 |
2.2 水分 | 第19页 |
2.3 浸出物 | 第19-20页 |
2.4 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3 栀子入药标准检查 | 第21-24页 |
3.1 薄层鉴别 | 第21-22页 |
3.2 水分 | 第22页 |
3.3 总灰分 | 第22-23页 |
3.4 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4 大黄入药标准检查 | 第24-28页 |
4.1 薄层鉴别 | 第24-25页 |
4.2 土大黄苷检查 | 第25页 |
4.3 干燥失重 | 第25-26页 |
4.4 总灰分 | 第26页 |
4.5 浸出物 | 第26页 |
4.6 含量测定 | 第26-28页 |
5 小结 | 第28页 |
第三章 复方茵陈蒿汤配方颗粒的制备 | 第28-42页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第28-37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2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8-36页 |
2.1 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2 色谱条件考察 | 第29-30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30-31页 |
2.4 干膏率测定 | 第31-32页 |
2.5 单因素实验选取因素及相关水平 | 第32-33页 |
2.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提取工艺 | 第33-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纯化与浓缩工艺研究 | 第37页 |
第三节 成型工艺研究 | 第37-42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3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7-41页 |
2.1 配方颗粒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 单一辅料筛选 | 第38-39页 |
2.3 混合辅料的条件筛选 | 第39-4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2.5 工艺验证 | 第41页 |
2.6 装量规格及包装材料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42页 |
第四章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第42-65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4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2-65页 |
2.1 名称 | 第42-43页 |
2.2 处方 | 第43页 |
2.3 处方来源 | 第43页 |
2.4 制法 | 第43页 |
2.5 性状 | 第43页 |
2.6 鉴别 | 第43-54页 |
2.7 检查 | 第54-55页 |
2.8 含量测定 | 第55-63页 |
2.9 草案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65-69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65-6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6-69页 |
2.1 考察项目 | 第66页 |
2.2 长期稳定性试验 | 第66-67页 |
2.3 加速稳定性试验 | 第67-69页 |
第六章 茵陈蒿汤配方合煎与单煎颗粒、传统汤剂的对比研究 | 第69-77页 |
1 仪器设备与试药 | 第69-70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0-76页 |
2.1 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配方颗粒、传统汤剂主要有效成分比较 | 第70-71页 |
2.2 药效学实验对比研究 | 第71-76页 |
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1 总结与创新 | 第77-78页 |
2 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