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透水路面与生物滞留组合系统对径流峰值控制效能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透水路面及生物滞留设施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12-14页
        1.2.1 透水路面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透水路面与生物滞留联合应用现状第14页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透水路面-生物滞留设施组合系统的构建第16-33页
    2.0 透水路面的产流计算方法研究第16-19页
        2.0.1 透水路面产流机理第16页
        2.0.2 透水路面产流计算方法第16-19页
    2.1 汇流计算方法研究第19-31页
        2.1.1 推理公式法第19-23页
        2.1.2 等流时线法第23-24页
        2.1.3 单位线法第24-28页
        2.1.4 汇流计算方法案例分析第28-31页
    2.2 生物滞留设施控制道路径流雨水的过程研究第31-32页
        2.2.1 生物滞留带入流量计算方法第31页
        2.2.2 生物滞留带出流量计算方法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透水路面-生物滞留设施组合系统实验第33-52页
    3.1 实验目的与方法第33页
    3.2 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设施构造设计第33-36页
    3.3 透水沥青路面的材料选择第36-41页
        3.3.1 美国OGFC应用现状及相关技术参数第36-37页
        3.3.2 欧洲OGFC应用现状及相关技术参数第37-38页
        3.3.3 实验所用OGFC材料性能参数第38-41页
    3.4 实验装置设计第41-48页
        3.4.1 原位渗-滞设施实验装置主体设计第42-44页
        3.4.2 人工降雨装置第44-47页
        3.4.3 实验数据监测方法第47-48页
    3.5 设计降雨第48-50页
    3.6 实验方案设计第50-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透水路面-生物滞留设施组合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第52-71页
    4.1 透水路面物性测定方法第52-54页
        4.1.1 道路实际坡度测定第52页
        4.1.2 透水路面渗透能力测定第52-54页
    4.2 传统路面模型构建第54-56页
        4.2.1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第54-55页
        4.2.2 模型率定第55-56页
    4.3 道路径流控制效能及分析第56-60页
    4.4 市政管道入流控制效能及分析第60-68页
        4.4.1 市政管入流控制效能第61-64页
        4.4.2 雨水口及溢流口的布置分析第64-68页
    4.5 组合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第68-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组合系统理论计算方法探析第71-81页
    5.1 产汇流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1-77页
        5.1.1 Linsley-Horton法计算结果对比第71-74页
        5.1.2 SCS法计算结果对比第74-75页
        5.1.3 变径流系数法计算结果对比第75-77页
    5.2 组合系统综合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7-79页
    5.3 案例计算组合系统中市政管入流量控制贡献比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第81-83页
附录第83-132页
    附件1 道路坡度测量结果第83-86页
    附件2 实验测定路面径流峰值控制效能第86-89页
    附件3 实验监测及模型模拟的路面径流过程线第89-93页
    附件4 实验监测及模型模拟的市政管网入流过程线第93-97页
    附件5 Linsley-Horton法计算过程第97-109页
    附件6 SCS法计算过程第109-121页
    附件7 变径流系数法计算过程第121-129页
    附件8 透水路面-生物滞留设施组合系统综合计算过程第129-131页
    附件9 传统不透水路面市政管网入流量计算过程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管网建模的漏损控制研究
下一篇:建筑能源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开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