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几何光学论文

基于混合全息图的光束形态及质量控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来源第9页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典型的光束整形方法第10-15页
        1.2.1 衍射光学元件第10-11页
        1.2.2 长焦深整形系统第11页
        1.2.3 微透镜阵列系统第11-12页
        1.2.4 双折射透镜组第12-13页
        1.2.5 非球面透镜组第13-14页
        1.2.6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第14-15页
    1.3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及应用第15-16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光束整形的基本理论第17-25页
    2.1 高斯光束理论模型第17-20页
    2.2 平顶光束理论模型第20-24页
        2.2.1 超高斯光束第20-21页
        2.2.2 平顶高斯光束第21-23页
        2.2.3 平顶多高斯光束第23-24页
        2.2.4 费米-狄克尔光束第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混合全息图的设计及整形原理分析第25-38页
    3.1 光栅的衍射理论第25-27页
        3.1.1 二元光栅及闪耀光栅的衍射特性第25-26页
        3.1.2 正弦光栅的衍射特性第26-27页
        3.1.3 光栅周期对衍射角的影响第27页
    3.2 空间光调制器的调制原理第27-32页
        3.2.1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电光效应第28-30页
        3.2.2 模拟液晶光栅的特性分析第30-32页
    3.3 基于混合全息图的光束整形原理第32-33页
    3.4 空间光调制器后整形光束的强度分布第33-34页
    3.5 混合全息图的优化设计第34-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基于混合全息图的光束整形实验及结果分析第38-56页
    4.1 实验系统以及方案第38-45页
        4.1.1 整形系统光路原理图第38-39页
        4.1.2 飞秒激光器第39-40页
        4.1.3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第40-41页
        4.1.4 4f光学系统第41-43页
        4.1.5 CCD相机第43页
        4.1.6 光学元件第43-44页
        4.1.7 三维运动平台第44-45页
    4.2 实验材料以及方法第45-47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55页
        4.3.1 二元光栅周期对整形光束的影响第47-50页
        4.3.2 整形光束的成像范围第50页
        4.3.3 高质量整形光束的动态转换第50-52页
        4.3.4 不同光栅对整形光束质量的影响第52-54页
        4.3.5 二进制灰度级光栅掩模的整形效果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5.1 总结与研究成果第56-57页
    5.2 工作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受激布里渊散射波前畸变校正技术研究
下一篇:K0.55WO3.275的热膨胀性能及电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