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文化自信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10-16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研究背景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 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15-16页
二、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概述第16-26页
    (一) 民族复兴第16-18页
        1、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第16-17页
        2、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第17-18页
    (二) 文化与文化的性质第18-21页
        1、文化的概念第18-19页
        2、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第19-20页
        3、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第20-21页
    (三) 文化自信的概念与内涵第21-26页
        1、文化自信的概念第21-22页
        2、文化自信的形成第22-24页
        3、文化自信的内涵第24-26页
三、中华民族复兴路上文化自信的历程第26-39页
    (一) 清朝末期文化自信的衰落第26-29页
        1、甲午战争前文化自信的衰落第26-28页
        2、甲午战争后文化自信的衰落第28-29页
    (二) 建国前文化自信的觉醒第29-33页
        1、抗日战争前文化自信的历程第29-31页
        2、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化自信的历程第31-33页
    (三) 当代文化自信的复兴第33-39页
        1、建国初期文化自信的历程第33-34页
        2、文革时期文化自信的衰败第34-36页
        3、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的兴起第36-37页
        4、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兴盛第37-39页
四、中华民族复兴路上文化自信影响因素第39-48页
    (一) 政治制度的变革第39-41页
        1、政治觉醒带动文化更新第39-40页
        2、文化觉醒带动政治变革第40-41页
    (二) 社会条件的制约第41-42页
        1、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第41页
        2、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交汇第41-42页
    (三) 古今文化的融合第42-44页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42-43页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第43-44页
    (四) 中西文化的碰撞第44-45页
        1、中西文化的异同第44-45页
        2、中西文化的碰撞第45页
    (五)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第45-48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45-46页
        2、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第46-48页
五、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第48-61页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强化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第48-50页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48-49页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第49页
        3、建立抵抗西方精神殖民的思想长城第49-50页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第50-54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决定文化自信第50-51页
        2、在社会进步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51-53页
        3、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53-54页
    (三) 继承革命文化,补充文化自信的新鲜血液第54-57页
        1、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决定文化自信第54-55页
        2、革命文化的精髓支撑文化自信第55-56页
        3、革命文化的特质引导文化自信第56-57页
    (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新生动力第57-61页
        1、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力量第57-58页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第58-59页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群体力量第59-61页
六、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宾逊绘画语言研究
下一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以河南世界文化遗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