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典型案例 | 第9-10页 |
(二)案件争议的焦点 | 第10页 |
二、探望权制度基本理论分析 | 第10-17页 |
(一)探望权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二)探望权的性质 | 第12-14页 |
(三)探望权制度的功能 | 第14-15页 |
(四)确立探望权主体范围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三、国外探望权主体制度相关立法例及其评析 | 第17-23页 |
(一)探望权主体制度相关立法例之介绍 | 第17-20页 |
(二)探望权主体制度相关立法例之评析 | 第20-23页 |
四、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困境 | 第23-28页 |
(一)缺乏确立探望权主体范围的原则性规定 | 第23-24页 |
(二)探望权主体范围过窄 | 第24-26页 |
(三)探望权主体行使探望权的法定情形不合理 | 第26-28页 |
五、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28-34页 |
(一)规定依“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确立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 第29-30页 |
(二)适当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 第30-32页 |
(三)扩大探望权主体行使探望权的法定情形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