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项目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深基坑降水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地下水渗流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2.2 考虑工程降水及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西安地区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西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34页 |
2.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4-16页 |
2.2 地貌 | 第16-18页 |
2.2.1 冲积平原 | 第16-17页 |
2.2.2 黄土梁洼 | 第17-18页 |
2.2.3 黄土塬 | 第18页 |
2.3 地层 | 第18-20页 |
2.3.1 全新统(Q_4) | 第18-19页 |
2.3.2 上更新统(Q_3) | 第19页 |
2.3.3 中更新统(Q_2) | 第19-20页 |
2.3.4 下更新统(Q_1) | 第20页 |
2.4 地下水 | 第20-22页 |
2.4.1 潜水的赋存与分布 | 第21-22页 |
2.4.2 潜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22页 |
2.5 工程地质分区 | 第22-28页 |
2.5.1 西安市工程地质分区 | 第22-23页 |
2.5.2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 第23-28页 |
2.6 西安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 第28-34页 |
2.6.1 黄土的成因 | 第28页 |
2.6.2 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28-32页 |
2.6.3 黄土基坑的侧壁常会出现的破坏形式 | 第32-34页 |
3. 基坑地下水处理研究 | 第34-51页 |
3.1 降水对基坑侧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基坑降水计算理论与方法 | 第35-39页 |
3.2.1 潜水完整井井流计算 | 第35-36页 |
3.2.2 承压水完整井井流计算 | 第36-37页 |
3.2.3 潜水非完整井井流计算 | 第37页 |
3.2.4 承压水非完整井井流计算 | 第37页 |
3.2.5 影响半径的求法 | 第37-39页 |
3.2.6 有限单元法计算 | 第39页 |
3.3 降水井设计参数确定及地区经验 | 第39-44页 |
3.3.1 西安地区土层渗透系数 | 第39-40页 |
3.3.2 降水井的类型及结构 | 第40-41页 |
3.3.3 降水井成井工艺 | 第41-42页 |
3.3.4 井的间距、深度及平面布置原则 | 第42-44页 |
3.4 基坑降水中的渗出面 | 第44-49页 |
3.4.1 渗出面产生的机理 | 第44-45页 |
3.4.2 渗出面高度的计算 | 第45-47页 |
3.4.3 影响渗出面高度的因素 | 第47-48页 |
3.4.4 渗出面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5 坑壁渗出面处理措施 | 第49页 |
3.5 基坑降水的可行性及对策 | 第49-51页 |
4.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附加沉降 | 第51-59页 |
4.1 降水引起地面及建筑物附加沉降的产生机理 | 第51-53页 |
4.2 西安地铁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变形计算的修正系数 | 第53-57页 |
4.3 实测地面沉降与理论计算值差异的原因 | 第57-59页 |
4.3.1 黄土的结构性 | 第58页 |
4.3.2. 黄土失水后力学特性显著变好 | 第58页 |
4.3.3. 理论计算的影响深度偏大 | 第58-59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一:西安地铁典型基坑沉降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附图 | 第67-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