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直线电机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2 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1.2.1 直线电机基本结构 | 第10-11页 |
1.2.2 直线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 | 第11-12页 |
1.3 直线电机端部效应的研究 | 第12-15页 |
1.4 直线电机边端效应的分析方法介绍 | 第15-17页 |
1.4.1 直线电机电磁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2 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法 | 第16页 |
1.4.3 电机设计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直线电机端部效应的电磁特性分析 | 第19-25页 |
2.1 永磁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与运行特性 | 第19-20页 |
2.2 直线电机的端部效应的分类 | 第20-21页 |
2.2.1 纵向边端效应 | 第20-21页 |
2.2.2 横向边端效应 | 第21页 |
2.3 端部效应对电机推力波动的影响分析 | 第21-23页 |
2.3.1 气隙场分析 | 第22页 |
2.3.2 齿槽效应分析 | 第22-23页 |
2.3.3 端部力分析 | 第23页 |
2.3.4 其他影响 | 第23页 |
2.4 结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平板式直线电机的建模及端部效应优化方法的分析 | 第25-53页 |
3.1 Ansoft Maxwell 的二维电磁场理论与有限元基础 | 第25-28页 |
3.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5-26页 |
3.1.2 电磁场中的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3.2 Ansoft Maxwell 2D 静态磁场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3.2.1 Maxwell 2D 静态磁场分析 | 第28页 |
3.2.2 模型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3.3 Ansoft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40页 |
3.3.1 瞬态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2 创建电机几何模型 | 第30-31页 |
3.3.3 电机所用材料的定义及分配 | 第31-33页 |
3.3.4 激励源与边界条件定义及加载 | 第33-35页 |
3.3.5 运动选项设置 | 第35-36页 |
3.3.6 求解选项参数设定 | 第36-39页 |
3.3.7 求解及后处理 | 第39-40页 |
3.3.8 直线电机 3D 模型建立 | 第40页 |
3.4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实验数据观测与分析 | 第40-46页 |
3.4.1 三相绕组反电势观察 | 第40-41页 |
3.4.2 定位推力波动观察 | 第41-42页 |
3.4.3 电磁感应力 | 第42页 |
3.4.4 磁通密度分布观测 | 第42-43页 |
3.4.5 直线运动位置观察 | 第43-44页 |
3.4.6 绕组磁链分析 | 第44-46页 |
3.5 平板式直线电机端部效应优化方法的研究 | 第46-50页 |
3.5.1 端部力有限元分析 | 第46-47页 |
3.5.2 横向磁力有限元分析 | 第47-49页 |
3.5.3 内嵌式结构直线电机的提出 | 第49-50页 |
3.6 结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内嵌式直线电机端部效应的分析及改进方法的研究 | 第53-67页 |
4.1 横向励磁内嵌式直线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研究 | 第53-56页 |
4.1.1 横向励磁理论的发展 | 第53-54页 |
4.1.2 内嵌式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54-55页 |
4.1.3 内嵌式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55-56页 |
4.2 内嵌式直线电机仿真的模型建立 | 第56-62页 |
4.2.1 内嵌式直线电机 2D 瞬态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4.2.2 内嵌式直线电机 3D 静态模型的建立 | 第57-61页 |
4.2.3 内嵌式直线电机 Ansys 软件 3D 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3 降低内嵌式直线电机端部效应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 第62-66页 |
4.3.1 定子磁极长度优化 | 第63-64页 |
4.3.2 动子磁极长度优化 | 第64-65页 |
4.3.3 定子磁极高度优化 | 第65-66页 |
4.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