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建筑物出口疏散能力模型及仿真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有关概念 | 第12-14页 |
1.2.1 突发事件 | 第12-13页 |
1.2.2 群体和个体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1 调查统计研究 | 第14页 |
1.3.1.2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14-17页 |
1.3.1.3 实验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1 基于元胞自动机 | 第18页 |
1.3.2.2 基于社会力模型 | 第18页 |
1.3.2.3 其他模型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案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5.3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2 出口处典型疏散人群现象分析 | 第22-28页 |
2.1 典型疏散人群现象 | 第22-23页 |
2.2 人群对建筑物出口疏散能力的影响 | 第23-26页 |
2.2.1 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23-25页 |
2.2.1.1 个体所在位置 | 第24页 |
2.2.1.2 个体自身素质 | 第24页 |
2.2.1.3 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 | 第24-25页 |
2.2.2 群体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建筑物出口结构形式对疏散能力的影响 | 第26-28页 |
3 出口逃生演化博弈分析 | 第28-45页 |
3.1 待疏散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分析 | 第28-31页 |
3.1.1 与疏散有关的心理研究理论 | 第28-30页 |
3.1.2 个体的决策过程 | 第30-31页 |
3.2 博弈论和元胞自动机 | 第31-37页 |
3.2.1 博弈论 | 第31-34页 |
3.2.2 元胞自动机(CA) | 第34-37页 |
3.3 典型逃生心理下的逃生博弈行为 | 第37-45页 |
3.3.1 典型逃生心理 | 第37-38页 |
3.3.2 博弈逃生 | 第38页 |
3.3.3 博弈逃生模型 | 第38-41页 |
3.3.3.1 博弈分析 | 第38-39页 |
3.3.3.2 动力学分析 | 第39-41页 |
3.3.4 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4 建筑物出口结构形式对疏散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5-54页 |
4.1 建筑物出口结构形式调查研究 | 第45-46页 |
4.2 建筑物出口行人疏散动力学建模 | 第46-50页 |
4.2.1 初始社会力模型基本原理 | 第46-48页 |
4.2.2 初始社会力模型讨论 | 第48-49页 |
4.2.3 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改进微观仿真模型 | 第49-50页 |
4.3 不同出口结构形式下的人群疏散仿真研究 | 第50-54页 |
4.3.1 出口宽度不同时疏散仿真分析 | 第50-51页 |
4.3.2 出口数量不同时模拟分析 | 第51-52页 |
4.3.3 不同转角角度 | 第52-54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