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网络及其客流分析 | 第19-28页 |
2.1 高速铁路的基本类型 | 第19-20页 |
2.2 高速铁路网络特性 | 第20-22页 |
2.2.1 高速铁路网络构成 | 第20-21页 |
2.2.2 高速铁路网络结构 | 第21-22页 |
2.3 高速铁路网络客流分析 | 第22-27页 |
2.3.1 高速铁路网络客流分类 | 第23-24页 |
2.3.2 高速铁路网络客流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客流输送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8-42页 |
3.1 客流输送模式概述 | 第28-30页 |
3.1.1 客流输送模式的分类 | 第28-29页 |
3.1.2 客流输送模式与列车开行方案的联系 | 第29-30页 |
3.2 直达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分析 | 第30-33页 |
3.2.1 直达模式的优劣 | 第30-31页 |
3.2.2 直达模式的适应条件 | 第31-33页 |
3.3 中转换乘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分析 | 第33-37页 |
3.3.1 中转换乘模式的优劣 | 第33-35页 |
3.3.2 中转换乘模式的适应条件 | 第35-37页 |
3.4 不同类型高速铁路网络的适用模式分析 | 第37-41页 |
3.4.1 通道型高速铁路网络的适用模式 | 第37-38页 |
3.4.2 城际高速铁路网络的适用模式 | 第38-39页 |
3.4.3 混合型高速铁路网络的适用模式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客流输送模式的运输组织关键问题分析 | 第42-61页 |
4.1 直达模式的运输组织关键问题分析 | 第42-49页 |
4.1.1 跨线运输列车运行图 | 第42-45页 |
4.1.2 夕发朝至列车与综合维修天窗开设 | 第45-49页 |
4.2 中转换乘模式的运输组织关键问题分析 | 第49-60页 |
4.2.1 换乘节点方案设计 | 第49-55页 |
4.2.2 列车接续方案设计 | 第55-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客流输送模式的合理选择 | 第61-78页 |
5.1 高速铁路网络的简化 | 第61-64页 |
5.1.1 OD归并和筛选 | 第61-64页 |
5.1.2 关键节点的确定 | 第64页 |
5.2 客流输送模式的合理选择模型 | 第64-70页 |
5.2.1 基于企业运输收益的客流输送模式选择模型 | 第65-67页 |
5.2.2 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客流输送模式选择模型 | 第67-70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70-77页 |
5.3.1 通道型高速铁路网络的简化 | 第70-74页 |
5.3.2 通道型高速铁路网络客流输送模式的合理选择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