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断层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敏感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断层隧道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隧道及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2 隧道及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断层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研究 | 第15-16页 |
第2章 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6-30页 |
2.1 地震波基础理论 | 第16-22页 |
2.1.1 地震波的分类和特点 | 第16-17页 |
2.1.2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 第17-22页 |
2.2 地震动荷载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地震波的修正 | 第22-24页 |
2.2.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24-25页 |
2.3 材料阻尼模型 | 第25-26页 |
2.4 人工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2.4.1 粘性边界的推导 | 第26-27页 |
2.4.2 自由场边界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正交试验理论基础及方案设计 | 第30-38页 |
3.1 正交试验设计的主要指标 | 第30-31页 |
3.2 正交试验的基本程序 | 第31-33页 |
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的方法 | 第33-35页 |
3.3.1 极差分析法 | 第33-34页 |
3.3.2 方差分析法 | 第34-35页 |
3.4 断层隧道动力响应敏感因素研究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跨断层隧道动力响应因素研究 | 第38-91页 |
4.1 数值模拟条件及监测点布置 | 第38-40页 |
4.1.1 数值模拟条件 | 第38-39页 |
4.1.2 数值计算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39页 |
4.1.3 安全系数 | 第39-40页 |
4.1.4 监测点布置 | 第40页 |
4.2 数值正交分析结果 | 第40-72页 |
4.2.1 工况一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40-44页 |
4.2.2 工况二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4.2.3 工况三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47-51页 |
4.2.4 工况四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51-54页 |
4.2.5 工况五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54-58页 |
4.2.6 工况六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58-61页 |
4.2.7 工况七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4.2.8 工况八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65-68页 |
4.2.9 工况九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68-72页 |
4.3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72-85页 |
4.3.1 隧道纵向响应范围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4.3.2 断层处衬砌结构弯矩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4.3.3 断层处衬砌结构轴力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4.3.4 断层处衬砌结构安全系数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4.4 数值计算验证 | 第85-90页 |
4.4.1 概述 | 第85页 |
4.4.2 酒家垭隧道震害研究 | 第85-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