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16-23页 |
一、 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 第16-19页 |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三) 生态城市的特点及其要求 | 第18-19页 |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政府行为 | 第19-23页 |
(一) 政府行为与生态服务职能 | 第19页 |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关系 | 第19-21页 |
(三)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方式 | 第21页 |
(四)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导向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现状、困惑与原因 | 第23-32页 |
一、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状况 | 第23-25页 |
(一)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方式 | 第23-24页 |
(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经验 | 第24-25页 |
二、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现状 | 第25-29页 |
(一) 深圳市建设生态城市与政府行为 | 第26-27页 |
(二) 天津市建设生态城市与政府行为 | 第27页 |
(三) 上海市建设生态城市与政府行为 | 第27-29页 |
三、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困惑 | 第29-30页 |
(一) 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 第29页 |
(二) 城市生态发展的规划定位不明确 | 第29页 |
(三) 政府过于包办,与社会协同不足 | 第29-30页 |
(四) 有关法律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 第30页 |
四、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角色缺失的原因 | 第30-32页 |
(一)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 第30页 |
(二) 政府过度追求利益 | 第30-31页 |
(三) 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第三章 S 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建设中地方政府实践 | 第32-40页 |
一、 中新生态科技城建设现状及其成就 | 第32-35页 |
(一) 中新生态科技城建设概况 | 第32-33页 |
(二) 中新生态科技城发展定位 | 第33-34页 |
(三) 中新生态科技城发展成果 | 第34-35页 |
二、 中新生态科技城建设生态城市的政府积极 | 第35-37页 |
(一) 园区管委会重视生态城市建设 | 第35-36页 |
(二) 区域政策提供了重要激励 | 第36-37页 |
(三) 低碳社区探索为生态城市提供了群众基础 | 第37页 |
三、 中新生态科技城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侧重点 | 第37-40页 |
(一) 控制企业污染,坚持制度先行 | 第37-38页 |
(二) 加强监督力度,严格政策落实 | 第38页 |
(三) 注重居民参与,营造生态环境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 第40-46页 |
一、 制度健全,为生态城市建设完善依据 | 第40-42页 |
(一) 完善决策机制 | 第40-41页 |
(二) 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 第41页 |
(三) 强化环境法制建设 | 第41-42页 |
二、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 第42-43页 |
(一) 强化政府的生态服务职能 | 第42页 |
(二) 加强政府的体制改革 | 第42-43页 |
(三) 注重社会管理创新 | 第43页 |
三、 引导生态意识,多方主体参与齐共管 | 第43-46页 |
(一) 普及生态教育,提高民众生态意识 | 第43-44页 |
(二) 强化社会组织监督,保障政府行为不偏移 | 第44-45页 |
(三) 要求企业加强自律,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