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1.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2.2 研究内容安排 | 第9-10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属性及法律关系研究 | 第12-17页 |
2.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属性 | 第12-14页 |
2.1.1 社会属性 | 第12-13页 |
2.1.2 经济属性 | 第13-14页 |
2.1.3 小结 | 第14页 |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 | 第14-16页 |
2.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 第14-15页 |
2.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的客体 | 第15页 |
2.2.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的属性 | 第15-16页 |
2.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 | 第16-17页 |
2.3.1 给付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16页 |
2.3.2 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 | 第16-17页 |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属性的回归:从“老农保”、“新农保”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第17-23页 |
3.1 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初显阶段:《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老农保) | 第17-18页 |
3.1.1 制度内容 | 第17-18页 |
3.1.2 制度评价 | 第18页 |
3.2 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强化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 | 第18-20页 |
3.2.1 制度内容 | 第18-19页 |
3.2.2 制度评价 | 第19-20页 |
3.3 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平衡阶段: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第20-23页 |
3.3.1 制度内容 | 第20-21页 |
3.3.2 制度评价 | 第21-23页 |
4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属性回归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3-28页 |
4.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障水平偏低 | 第23-24页 |
4.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立法滞后、立法层次低 | 第24-25页 |
4.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缺乏法律强制力,操作性不强 | 第25页 |
4.4 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低,贬值风险大 | 第25-26页 |
4.5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政府责任不到位,法律监管欠缺 | 第26-28页 |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典型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28-36页 |
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国外典型立法模式 | 第28-31页 |
5.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单独立法 | 第28-30页 |
5.1.2 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纳入社会保险法中统一规定 | 第30页 |
5.1.3 小结 | 第30-31页 |
5.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国外典型政府管理模式 | 第31-33页 |
5.2.1 集中式管理模式 | 第31页 |
5.2.2 松散型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5.2.3 私营管理模式 | 第32页 |
5.2.4 小结 | 第32-33页 |
5.3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实施的借鉴和启示 | 第33-36页 |
5.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第33页 |
5.3.2 立法先行 | 第33-34页 |
5.3.3 确立合理的给付条件和水平 | 第34页 |
5.3.4 安全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5.3.5 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第35-36页 |
6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36-41页 |
6.1 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明确集体补助标准 | 第36-37页 |
6.2 完善立法、提高立法层次、加强法律监管 | 第37-38页 |
6.3 提高统筹层次,提高参保率,增强社会互济性 | 第38-39页 |
6.4 扩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 | 第39页 |
6.5 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与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