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永磁操动机构真空断路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1.3 永磁操动机构控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电磁兼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安排 | 第16-18页 |
| 第2章 电磁兼容基础及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 第18-31页 |
| 2.1 电磁兼容概述 | 第18-28页 |
| 2.1.1 电磁骚扰与电磁干扰 | 第18-19页 |
| 2.1.2 电磁干扰三要素 | 第19页 |
| 2.1.3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 第19-20页 |
| 2.1.4 电磁骚扰的耦合机理 | 第20-24页 |
| 2.1.4.1 传导干扰 | 第20-23页 |
| 2.1.4.2 辐射干扰 | 第23-24页 |
| 2.1.5 电磁干扰的模式 | 第24-25页 |
| 2.1.6 电磁兼容标准 | 第25-26页 |
| 2.1.7 电磁兼容测试 | 第26-28页 |
| 2.2 27.5kV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分析 | 第28-30页 |
| 2.2.1 牵引供电系统本身的电磁干扰 | 第28-29页 |
| 2.2.2 外部自然环境引起的电磁干扰 | 第29-30页 |
| 2.2.3 装置间或装置内部的互相干扰 | 第3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27.5kV电气化铁路永磁机构控制器电磁兼容分析 | 第31-42页 |
| 3.1 27.5kV电气化铁路永磁机构控制器的构成及功能 | 第31-34页 |
| 3.1.1 永磁机构控制器的硬件构成 | 第31-32页 |
| 3.1.2 永磁机构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 第32-34页 |
| 3.1.2.1 永磁机构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第32页 |
| 3.1.2.2 永磁机构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32-34页 |
| 3.2 永磁机构控制器电磁兼容分析 | 第34-40页 |
| 3.2.1 浪涌干扰 | 第34-36页 |
| 3.2.2 振荡电磁场干扰 | 第36-38页 |
| 3.2.3 射频电磁场辐射干扰 | 第38页 |
| 3.2.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 | 第38-39页 |
| 3.2.5 工频电磁场干扰 | 第39-40页 |
| 3.2.6 静电放电干扰 | 第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27.5kV电气化铁路永磁机构控制器电磁兼容设计 | 第42-60页 |
| 4.1 永磁机构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42-57页 |
| 4.1.1 永磁机构控制器元器件选型 | 第42-48页 |
| 4.1.2 永磁机构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48-54页 |
| 4.1.2.1 CPU主控模块的设计 | 第48-50页 |
| 4.1.2.2 电源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50-51页 |
| 4.1.2.3 I/O输入回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51-52页 |
| 4.1.2.4 IGBT驱动及保护回路的设计 | 第52-54页 |
| 4.1.3 PCB板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54-55页 |
| 4.1.4 机壳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55-57页 |
| 4.1.4.1 机壳材料的选择 | 第55-56页 |
| 4.1.4.2 屏蔽完整性设计 | 第56-57页 |
| 4.2 永磁机构控制器应用软件的容错设计 | 第57-58页 |
| 4.3 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及控制器的试验 | 第58-60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0-61页 |
| 二、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