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2.1 岩体腐蚀性水化学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化学侵蚀对岩土体工程特性影响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测试方法、可行性研究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测试方法 | 第15-16页 |
1.4.3 可行性研究 | 第16-17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红层泥岩工程地质特性 | 第18-23页 |
2.1 四川红层分布及研究区红层岩组特征 | 第18-21页 |
2.1.1 四川盆地形成红层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2.1.2 四川盆地地区红层泥岩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2.1.3 研究区红层岩组特征 | 第20-21页 |
2.2 白垩系红层软岩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 | 第21-23页 |
2.2.1 白垩系红层软岩矿物成分特征 | 第21-22页 |
2.2.2 四川地区红层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第3章 红层泥岩不同pH酸性介质下的模拟侵蚀试验研究 | 第23-4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3.1.2 浸泡液配置 | 第23-25页 |
3.2 红层泥岩矿物学特征 | 第25-26页 |
3.3 红层泥岩表观浸泡产物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4 酸性介质作用下红层泥岩侵蚀微观特征 | 第28-32页 |
3.5 红层泥岩粘土矿物静态模拟溶出试验 | 第32-40页 |
3.5.1 溶出液中F~-浓度变化 | 第32-33页 |
3.5.2 溶出液中Cl~-的变化 | 第33-34页 |
3.5.3 溶出液中Ca~(2+)的变化 | 第34-35页 |
3.5.4 溶出液中Mg~(2+)的变化 | 第35-36页 |
3.5.5 溶出液中K~+的变化 | 第36-38页 |
3.5.6 溶出液中Na~+的变化 | 第38-39页 |
3.5.7 溶出液中不同离子析出状况小结 | 第39-40页 |
3.6 同种浸泡液中析出离子分析 | 第40-45页 |
3.6.1 pH为1浸泡液析出离子分析 | 第40-41页 |
3.6.2 pH为3浸泡液析出离子分析 | 第41-42页 |
3.6.3 pH为5浸泡液析出离子分析 | 第42-43页 |
3.6.4 pH为7浸泡液析出离子分析 | 第43-44页 |
3.6.5 同种浸泡液离子析出小结 | 第44-45页 |
3.7 酸性介质下红层软岩矿物饱和指数分析 | 第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酸性环境下红层泥岩工程特性变化试验研究 | 第47-58页 |
4.1 不同酸性介质与单轴压缩下红层泥岩变形破坏力学特征 | 第47-52页 |
4.1.1 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4.1.2 破坏形式 | 第48-50页 |
4.1.3 实验分析 | 第50-52页 |
4.2 不同酸性介质与单轴压缩的红层泥岩重塑样变形破坏力学特征 | 第52-54页 |
4.2.1 试验结果 | 第52-54页 |
4.2.2 试验分析 | 第54页 |
4.3 波速测试法在酸性介质作用下红层泥岩中的应用 | 第54-56页 |
4.3.1 试验结果 | 第55页 |
4.3.2 试验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