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 神经梅毒的临床与诊断 | 第14-19页 |
1.1 神经梅毒的流行现状 | 第14-15页 |
1.2 神经梅毒的致病机制 | 第15页 |
1.3 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 第15-18页 |
1.3.1 无诊断的金标准 | 第16页 |
1.3.2 病原体检测 | 第16页 |
1.3.3 血清学试验 | 第16-17页 |
1.3.4 PCR检测 | 第17页 |
1.3.5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 第17-18页 |
1.4 神经梅毒的临床诊断 | 第18-19页 |
1.5 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期 | 第19页 |
2. 神经梅毒与免疫 | 第19-21页 |
2.1 淋巴细胞在神经梅毒免疫中的作用 | 第20页 |
2.1.1 T淋巴细胞在神经梅毒免疫中的作用 | 第20页 |
2.1.2 NK细胞在神经梅毒免疫中的作用 | 第20页 |
2.2 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神经梅毒病程进展 | 第20-21页 |
3. 不同菌株的致病性 | 第21-22页 |
3.1 Tp感染新西兰兔的阶段 | 第21-22页 |
3.2 不同Tp株感染机体的反应不同 | 第22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1.2 神经梅毒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3 梅毒诊断标准 | 第2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常用试剂 | 第24-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3.1 标本采集 | 第25-26页 |
3.1.1 外周血 | 第25页 |
3.1.2 脑脊液 | 第25-26页 |
3.2 实验室检测 | 第26-30页 |
3.2.1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 第26页 |
3.2.2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 第26-27页 |
3.2.3 HIV抗体实验 | 第27-28页 |
3.2.4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第28-29页 |
3.2.5 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免疫球蛋白检测 | 第29页 |
3.2.6 IgG指数、IgM指数、IgA指数以及白蛋白商的计算 | 第29-30页 |
3.2.7 兔感染实验 | 第30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神经梅毒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第31-37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3.1 神经梅毒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第32-33页 |
3.2 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神经梅毒患者及兔感染模型的脑脊液指标分析 | 第37-47页 |
1. 前言 | 第37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2.1 患者 | 第37页 |
2.2 实验新西兰兔 | 第37-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3.1 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指标分析 | 第38-39页 |
3.2 神经梅毒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分析 | 第39-40页 |
3.3 神经梅毒患者的IgG指数、IgA指数、IgM指数、白蛋白商等计算指标分析 | 第40页 |
3.4 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免疫分析 | 第40-41页 |
3.5 临床分离野生株与标准株感染新西兰兔的致病差异 | 第41页 |
3.6 临床不同来源的Tp野生株的致病差异 | 第41-42页 |
3.7 临床不同来源的Tp野生株感染新西兰兔的CSF WBC和CSF蛋白分析 | 第42-43页 |
3.8 临床不同来源的Tp野生株感染新西兰兔的其它脑脊液生化指标分析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