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下土壤生产性能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1.2 土壤轮耕的概念第18-19页
    1.3 国内外土壤轮耕研究进展第19-22页
    1.4 土壤轮耕对农田环境的影响第22-26页
        1.4.1 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22页
        1.4.2 对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第22-23页
        1.4.3 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第23-24页
        1.4.4 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24-25页
        1.4.5 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第25-26页
    1.5 土壤轮耕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6-27页
        1.5.1 对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26页
        1.5.2 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6-27页
    1.6 土壤轮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7-29页
        1.6.1 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7页
        1.6.2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7-29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9-38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29-30页
    2.2 试验设计第30-32页
    2.3 研究内容第32-33页
    2.4 技术路线第33页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3-37页
        2.5.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第33-34页
        2.5.2 土壤养分状况的测定第34-35页
        2.5.3 土壤水分的测定第35-36页
        2.5.4 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第36页
        2.5.5 作物产量、光能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测定和计算第36-37页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7-38页
第三章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38-50页
    3.1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容重的影响第38-40页
    3.2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第40-41页
    3.3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第41-43页
    3.4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第43-48页
        3.4.1 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第43-45页
        3.4.2 不同轮耕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第45-48页
    3.5 讨论第48-49页
    3.6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0-66页
    4.1 2009年春玉米收获后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0-53页
    4.2 2010年冬小麦收获后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3-55页
    4.3 2011年春玉米收获后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5-58页
    4.4 2012年冬小麦收获后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8-61页
    4.5 2009–2012年作物收获后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61-64页
    4.6 讨论第64-65页
    4.7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第66-80页
    5.1 不同轮耕模式对休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第66-71页
        5.1.1 休闲期 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第66-67页
        5.1.2 休闲期 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蓄水率的变化第67-69页
        5.1.3 休闲期 0~200 cm土层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第69-71页
    5.2 不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第71-74页
        5.2.1 冬小麦生育期 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变化第71-72页
        5.2.2 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第72-74页
    5.3 不同轮耕模式对春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第74-77页
        5.3.1 春玉米生育期 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变化第74-75页
        5.3.2 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第75-77页
    5.4 讨论第77-78页
    5.5 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第80-94页
    6.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株高的影响第80-82页
        6.1.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第80-81页
        6.1.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第81-82页
    6.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82-85页
        6.2.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82-84页
        6.2.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84-85页
    6.3 不同轮耕模式和施肥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第85-88页
        6.3.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第85-86页
        6.3.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第86-88页
    6.4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88-89页
        6.4.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88页
        6.4.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88-89页
    6.5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光合性能的影响第89-92页
        6.5.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第89-90页
        6.5.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第90-92页
    6.6 讨论第92-93页
    6.7 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轮作田作物产量、光能利用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第94-115页
    7.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4-99页
        7.1.1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4-96页
        7.1.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6-99页
    7.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的综合影响第99-101页
    7.3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籽粒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第101-103页
    7.4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和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03-108页
    7.5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经济效益的影响第108-113页
    7.6 讨论第113-114页
    7.7 小结第114-11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9页
    8.1 结论第115-116页
        8.1.1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115页
        8.1.2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15页
        8.1.3 不同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第115-116页
        8.1.4 不同施肥与轮耕模式对麦玉轮作田作物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16页
        8.1.5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和对轮作田作物产量、光能利用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第116页
    8.2 展望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Q-1诱导的小麦雄性不育花药物质代谢及miRNA研究和不育相关基因F8-1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陕西不同生态区菜豆根瘤菌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