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2 研究问题第18页
    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1-56页
    2.1 资优生与数学资优生第21-32页
        2.1.1 对“资优”概念的理解及其发展第21-26页
        2.1.2 数学才能的发展模型第26-27页
        2.1.3 资优生的鉴别与培养第27-30页
        2.1.4 数学资优生的特点第30-32页
        2.1.5 本研究对高中数学资优生的界定第32页
    2.2 数学问题解决第32-43页
        2.2.1 “数学问题”与“数学问题解决”第32-34页
        2.2.2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第34-36页
        2.2.3 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第36-37页
        2.2.4 解题策略第37-39页
        2.2.5 元认知第39-41页
        2.2.6 解题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第41-42页
        2.2.7 成功的解题者的特征第42-43页
    2.3 构造法第43-51页
        2.3.1 数学中的构造性方法第44-46页
        2.3.2 数学解题中的构造法第46页
        2.3.3 构造法解题的思维特点与思维价值第46-48页
        2.3.4 与构造法有关的解题策略第48-49页
        2.3.5 关于构造法解题的研究现状第49-50页
        2.3.6 本研究对构造法内容的界定第50-51页
    2.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51-56页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56-78页
    3.1 试点工作第56-61页
        3.1.1 前期工作流程第56-57页
        3.1.2 策略表的确定过程第57-58页
        3.1.3 测试题的确定过程第58-60页
        3.1.4 测试题及考察意图第60-61页
    3.2 个案选取第61-69页
        3.2.1 资优个案的学校背景第62-63页
        3.2.2 资优生X1的背景第63-65页
        3.2.3 资优生X2的背景第65-66页
        3.2.4 资优生Y1的背景第66-68页
        3.2.5 资优生Y2的背景第68-69页
    3.3 探测方法第69-72页
        3.3.1 测试程序第69-70页
        3.3.2 探测方法的选择依据第70-72页
    3.4 数据分析程序第72-76页
        3.4.1 口语报告的记录第72-73页
        3.4.2 目标信息的识别第73-74页
        3.4.3 关于分析者间的一致性程度第74-76页
        3.4.4 解题过程的分析与呈现第76页
    3.5 研究伦理第76-78页
第4章 个案研究(一)第78-107页
    4.1 被试X1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第78-82页
    4.2 被试X1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第82-85页
    4.3 被试X1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第85-93页
    4.4 被试X1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第93-98页
    4.5 被试X1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第98-104页
    4.6 研究结论(一):X1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第104-107页
第5章 个案研究(二)第107-125页
    5.1 被试X2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第107-110页
    5.2 被试X2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第110-113页
    5.3 被试X2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第113-116页
    5.4 被试X2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第116-119页
    5.5 被试X2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第119-122页
    5.6 研究结论(二):X2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第122-125页
第6章 个案研究(三)第125-143页
    6.1 被试Y1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第125-128页
    6.2 被试Y1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第128-131页
    6.3 被试Y1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第131-133页
    6.4 被试Y1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第133-136页
    6.5 被试Y1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第136-140页
    6.6 研究结论(三):Y1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第140-143页
第7章 个案研究(四)第143-165页
    7.1 被试Y2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第143-148页
    7.2 被试Y2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第148-150页
    7.3 被试Y2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第150-153页
    7.4 被试Y2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第153-157页
    7.5 被试Y2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第157-162页
    7.6 研究结论(四):Y2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第162-165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65-181页
    8.1 对个案研究的总结与讨论第165-169页
        8.1.1 关于解题策略运用情况的总结与探讨第165-166页
        8.1.2 关于元认知监控表现的总结与探讨第166-168页
        8.1.3 关于其他方面的发现第168-169页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建议第169-175页
        8.2.1 对研究局限性的探讨第169-173页
        8.2.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第173-175页
    8.3 教育启示第175-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1页
附录第191-252页
    附录1 测试题参考解答第191-195页
    附录2 个案研究知情同意书第195-196页
    附录3 关于资优生个案的访谈提纲第196-197页
    附录4 出声思考指导文件第197-198页
    附录5 解题过程情节划分的方案第198-199页
    附录6 完整记录的口语报告文字材料第199-25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第252-254页
后记第254-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压缩感知在复值信号和MR图像重建技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