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20页 |
ABSTRACT | 第20-21页 |
绪论 | 第22-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22页 |
第二节 时空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淮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 | 第24-27页 |
第一章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 | 第27-48页 |
第一节 河南境内考古工作 | 第27-33页 |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 第27-28页 |
二、20世纪70年代 | 第28-29页 |
三、20世纪80年代 | 第29-30页 |
四、20世纪90年代 | 第30-31页 |
五、21世纪以来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安徽境内考古工作 | 第33-38页 |
一、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 第33-34页 |
二、1987年—1994年 | 第34-36页 |
三、1995年至2011年 | 第36-37页 |
四、2012年至今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江苏境内考古工作 | 第38-41页 |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 第38-39页 |
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 第39-40页 |
三、20世纪90年代 | 第40-41页 |
四、21世纪以来 | 第41页 |
第四节 山东境内考古工作 | 第41-46页 |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 第41-43页 |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第43-46页 |
第五节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简史 | 第46-48页 |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 | 第48-52页 |
第一节 豫中地区:李家沟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泰沂山地南部:沂源扁扁洞黄崖 | 第49-50页 |
一、沂源扁扁洞 | 第49-50页 |
二、沂源黄崖 | 第50页 |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格局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8600-7300年) | 第52-102页 |
第一节 淮河上游北部:贾湖-裴李岗文化 | 第52-82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53-79页 |
二、诸遗址年代对应关系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淮河中游北部:石山孜早期文化 | 第82-88页 |
一、宿州芦城孜遗址 | 第82-83页 |
二、淮北石山孜遗址 | 第83-86页 |
三、宿州小山口遗址 | 第86-88页 |
四、小结 | 第88页 |
第三节 淮河下游北部:顺山集文化 | 第88-97页 |
一、泗洪顺山集遗址 | 第89-95页 |
二、泗洪韩井遗址 | 第95-96页 |
三、泗县于庄遗址 | 第96-97页 |
四、小结 | 第97页 |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格局 | 第97-102页 |
一、年代对应关系 | 第97-99页 |
二、文化格局 | 第99-101页 |
三、顺山集文化嬗变原因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双墩-北辛文化时期(距今7300-6000年) | 第102-151页 |
第一节 淮河中游:双墩文化 | 第102-122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02-118页 |
二、诸遗址年代对应关系 | 第118-120页 |
三、距今6300-6000年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汶泗流域:北辛文化 | 第122-131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22-130页 |
二、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淮河下游北部:大伊山类型 | 第131-140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31-138页 |
二、调查材料 | 第138-139页 |
三、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江淮东部:龙虬庄一期遗存 | 第140-142页 |
第五节 豫中地区 | 第142-148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42-146页 |
二、各遗址年代对应关系 | 第146-148页 |
第六节 双墩—北辛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 | 第148-151页 |
一、早期阶段(距今7300-6800年) | 第148-149页 |
二、中期阶段(距今6800-6300年) | 第149页 |
三、晚期阶段(距今6300-6000年)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仰韶时代中期(距今6000-5400年) | 第151-178页 |
第一节 淮河中游南岸:侯家寨二期文化 | 第151-156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51-153页 |
二、侯家寨二期与南部同期遗存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淮河中游北部 | 第156-163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56-162页 |
二、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淮河下游南部:龙虬庄二期 | 第163-167页 |
第四节 淮河下游北部:刘林期大汶口文化 | 第167-170页 |
一、邳州刘林遗址 | 第167-169页 |
二、邳州大墩子遗址 | 第169-170页 |
三、新沂小徐庄遗址 | 第170页 |
第五节 豫中地区:大河村一二期仰韶文化 | 第170-173页 |
一、大河村一、二期 | 第170-171页 |
二、椅圈马三期 | 第171页 |
三、石固Ⅵ期 | 第171-173页 |
第六节 仰韶时代中期的文化格局 | 第173-178页 |
第六章 仰韶时代晚期(距今5400-4900年) | 第178-197页 |
第一节 豫中地区:秦王寨文化 | 第178-184页 |
一、郑州大河村三四期 | 第178-180页 |
二、石固Ⅶ、Ⅷ期 | 第180-181页 |
三、椅圈马第四期 | 第181页 |
四、谷水河一二期 | 第181-184页 |
第二节 淮河上游:李上湾一期 | 第184-187页 |
一、罗山李上湾 | 第184-185页 |
二、信阳三里店 | 第185-186页 |
三、驻马店党楼 | 第186-187页 |
第三节 淮河中游北部 | 第187-189页 |
一、亳州傅庄遗址 | 第187页 |
二、萧县金寨遗址 | 第187-189页 |
第四节 淮河下游北部:大汶口文化中期花厅类型 | 第189-190页 |
第五节 淮河下游南部 | 第190-194页 |
一、阜宁东园遗址 | 第190-191页 |
二、龙虬庄三期 | 第191-192页 |
三、东台开庄早期 | 第192页 |
四、海安青墩上层 | 第192-194页 |
第六节 仰韶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 | 第194-197页 |
一、大汶口文化的西进 | 第194页 |
二、良渚文化的北上 | 第194-195页 |
三、屈家岭文化的北上 | 第195-197页 |
第七章 龙山时代(距今4900-3900年) | 第197-263页 |
第一节 淮河上游:石家河文化—杨庄二期 | 第197-204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197-203页 |
二、年代对应关系与文化性质 | 第203-204页 |
第二节 淮河中游北部:尉迟寺类型—芦城孜 | 第204-231页 |
一、典型遗址分析 | 第204-230页 |
二、年代对应关系 | 第230-231页 |
第三节 淮河中游南部:禹会村类型 | 第231-241页 |
一、蚌埠禹会村遗址 | 第232-234页 |
二、固始平寨古城遗址 | 第234页 |
三、寿县斗鸡台遗址 | 第234-236页 |
四、寿县青莲寺遗址 | 第236页 |
五、六安西古城遗址 | 第236-237页 |
六、六安众德寺遗址 | 第237-238页 |
七、六安城都遗址 | 第238-239页 |
八、长丰古城遗址 | 第239-240页 |
九、小结 | 第240-241页 |
第四节 淮河下游北部 | 第241-244页 |
一、泗洪赵庄遗址 | 第241-242页 |
二、邳州梁王城遗址 | 第242-243页 |
三、连云港藤花落遗址 | 第243-244页 |
第五节 淮河下游南部:陆庄遗存—南荡遗存 | 第244-252页 |
一、阜宁陆庄遗址 | 第244-246页 |
二、东台开庄遗址 | 第246-247页 |
三、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 第247-248页 |
四、兴化南荡遗址 | 第248页 |
五、高邮周邶墩遗址 | 第248-250页 |
六、小结 | 第250-252页 |
第六节 龙山时代前期的文化格局 | 第252-259页 |
一、稳固的泰沂山腹地:西夏侯类型和陵阳河类型 | 第252-253页 |
二、大汶口文化的新区:尉迟寺类型 | 第253-254页 |
三、豫中地区 | 第254-255页 |
四、尉迟寺类型对南部的影响 | 第255-257页 |
五、良渚文化对淮河流域的影响 | 第257-259页 |
第七节 龙山时代后期的文化格局 | 第259-263页 |
一、淮河上游地区 | 第259-260页 |
二、淮河中下游地区 | 第260-263页 |
结语 | 第263-2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6-289页 |
一、考古发掘报告 | 第266-267页 |
二、专著论文集 | 第267-269页 |
三、考古调查发掘简报 | 第269-281页 |
四、研究论文 | 第281-287页 |
五、学位论文 | 第287-289页 |
致谢 | 第289-2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92-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