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营养、代谢与呼吸论文--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论文

植物光合组分的分子组装及其光电性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2页
    1.1 光合作用第12-16页
        1.1.1 光合作用概述第12页
        1.1.2 光合作用与植物生长第12-14页
        1.1.3 太阳能的高效利用第14-16页
    1.2 光系统Ⅱ与光合电子传递第16-24页
        1.2.1 光系统Ⅱ的结构第16-17页
        1.2.2 发色团第17-18页
        1.2.3 放氧复合物OEC第18-19页
        1.2.4 光合作用分解水及光合电子传递第19-24页
    1.3 光系统Ⅱ的分子组装第24-30页
        1.3.1 光系统Ⅱ蛋白复合物的提取与纯化第24-26页
        1.3.2 电极的纳米结构化第26-27页
        1.3.3 利用自组装单层膜固定PSⅡ第27-29页
        1.3.4 利用氧化还原聚合物包埋PSⅡ第29-30页
        1.3.5 层层组装多层膜第30页
    1.4 层层组装技术第30-39页
        1.4.1 层层组装技术概述第30-32页
        1.4.2 层层组装技术的分类第32-38页
        1.4.3 层层装技术的潜在应用第38-39页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二章 光系统Ⅱ/荧光量子点共组装复合膜及其光电性质第42-56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试剂第43页
        2.2.2 测试仪器第43页
        2.2.3 富含PSⅡ的类囊体膜的提取第43-44页
        2.2.4 水溶性碲化镉量子点的制备第44-45页
        2.2.5 复合膜光阳极的组装第45页
        2.2.6 光阳极光电性质表征第45-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2.3.1 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的合成第46-48页
        2.3.2 富含PSⅡ的类囊体膜的提取第48-49页
        2.3.3 复合膜的组装第49-51页
        2.3.4 复合膜的光电性质表征第51-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三章 类囊体膜/氧化石墨烯共组装复合膜及其光电性质第56-72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0页
        3.2.1 试剂第57-58页
        3.2.2 测试仪器第58页
        3.2.3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8-59页
        3.2.4 类囊体膜的提取第59页
        3.2.5 复合膜在电极表面的组装第59页
        3.2.6 光阳极光电性质的表征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3.3.1 组装材料的制备第60-63页
        3.3.2 电极的组装第63-64页
        3.3.3 复合膜的光电性质第64-66页
        3.3.4 电子传递路径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附图第69-72页
第四章 喷涂层层组装制备聚电解质薄膜及其生长行为第72-80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实验部分第73-74页
        4.2.1 试剂第73页
        4.2.2 聚电解质多层膜的组装与表征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79页
        4.3.1 多层膜的形貌及吸光度表征第74-76页
        4.3.2 聚电解质浓度以及喷涂时间的影响第76-78页
        4.3.3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5.1 总结第80-81页
    5.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7页
致谢第97-98页
个人简历第98-99页
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的项目资助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CC介导的Dab1磷酸化参与调控新皮质神经元辐射迁移的研究
下一篇:刺参生殖代价与适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