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细菌纲论文--真细菌目论文

大豆慢生型根瘤菌群体感应效应系统在共生中的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rt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根瘤菌共生固氮第9-11页
    1.2 细菌中的群体感应效应系统介绍第11页
    1.3 根瘤菌中的群体感应效应的研究第11-12页
    1.4 慢生型根瘤菌中(Bradyrhizobium)群体感应效应系统研究第12-13页
    1.5 在大豆慢生型根瘤菌中参与群体感应效应系统两个基因的介绍第13-14页
    1.6 根瘤菌基因组学的研究第14-15页
        1.6.1 根瘤菌基因组组成第14-15页
    1.7 基因功能的常用研究思路第15-17页
        1.7.1 基因功能的预测第15-16页
        1.7.2 基因功能实验验证第16-1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39页
    2.1 实验器材第17-18页
        2.1.1 实验仪器第17页
        2.1.2 主要药品第17页
        2.1.3 培养基的制备第17-18页
    2.2 实验重叠PCR原理及使用菌株第18-21页
        2.2.1 重叠PCR原理第18-19页
        2.2.2 使用菌株及生长条件第19-21页
    2.3 各种PCR体系反应第21-24页
        2.3.1 目标基因的PCR反应第21-22页
        2.3.2 构建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质粒PCR反应第22页
        2.3.3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和DNA目的片段第22-23页
        2.3.4 突变体筛选PCR反应第23页
        2.3.5 pZB32质粒确认PCR反应第23-24页
    2.4 构建突变体第24-33页
        2.4.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5-26页
        2.4.2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6-33页
    2.5 分析比较突变体与野生体的表型差异第33-37页
        2.5.1 OD600生长曲线第33页
        2.5.2 菌落形态第33-34页
        2.5.3 生物膜的形成第34-35页
        2.5.4 菌株的运动性第35页
        2.5.5 β-半乳糖苷酶比活性第35-36页
        2.5.6 抑菌片实验第36-37页
    2.6 接种实验第37-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9-56页
    3.1 突变体的构建第39-44页
        3.1.1 目标基因blr1062,blr1063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第39页
        3.1.2 包含B.d110目的基因片段的PCR产物第39-40页
        3.1.3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构建图谱第40页
        3.1.4 阳性重组质粒的的验证及转化第40-42页
        3.1.5 阳性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筛选结合验证第42-43页
        3.1.6 小结第43-44页
    3.2 分析比较突变体与野生体菌株的表型差异及表型分析第44-53页
        3.2.1 生长曲线第44页
        3.2.2 菌落形态第44-45页
        3.2.3 生物被膜的形成第45-47页
        3.2.4 细菌的运动性第47-48页
        3.2.5 β-半乳糖苷酶比活性第48-51页
        3.2.6 菌株对抗生素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耐受性第51-53页
        3.2.7 小结第53页
    3.3 结瘤分析第53-56页
        3.3.1 种植环境第53-54页
        3.3.2 接种实验第54-55页
        3.3.3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讨论第56-59页
    4.1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56-57页
        4.1.1 基因blr1062,blr1063序列比对和确认第56页
        4.1.2 构建并筛选突变体第56页
        4.1.3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第56-57页
    4.2 深入生理生化实验的必要性第57-58页
    4.3 结瘤实验的设计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使用集成聚类方法选取近天然蛋白质结构
下一篇:高寒湿地和草甸退化与恢复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有机化合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