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1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第14-16页 |
4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20页 |
第一章 托云火山群的成因及其深部约束机制 | 第20-54页 |
1.1 托云火山群的火山地质特征 | 第20-23页 |
1.1.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火山地质特征 | 第21-23页 |
1.2 托云玄武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33页 |
1.2.1 岩石学特征 | 第23-25页 |
1.2.2 托云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33页 |
1.3 岩石成因讨论 | 第33-40页 |
1.3.1 原生岩浆 | 第33-35页 |
1.3.2 地壳混染 | 第35-36页 |
1.3.3 结晶分异 | 第36-37页 |
1.3.4 源区特征 | 第37-39页 |
1.3.5 Rb 和K 的亏损 | 第39-40页 |
1.4 托云火山岩年代学 | 第40-46页 |
1.4.1 样品描述 | 第40-41页 |
1.4.2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1.4.3 测定结果 | 第42页 |
1.4.4 托云玄武岩年代学讨论 | 第42-46页 |
1.5 托云火山群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 第46-53页 |
1.5.1 地幔熔融柱模型简介 | 第46-48页 |
1.5.2 托云幔源岩浆起源的深度范围 | 第48-51页 |
1.5.3 托云火山群成因模型 | 第51-5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章 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 | 第54-88页 |
2.1 玄武质岩石的单颗粒锆石 U-Pb 年龄谱 | 第55-69页 |
2.1.1 样品特征 | 第56-60页 |
2.1.2 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2.1.3 讨论 | 第62-69页 |
2.2 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 | 第69-82页 |
2.2.1 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的主量元素特征 | 第69-74页 |
2.2.2 玄武岩源区的上地幔成分模型 | 第74-75页 |
2.2.3 岩石圈深度反演结果 | 第75-78页 |
2.2.4 讨论 | 第78-82页 |
2.3 太行山造山带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 | 第82-87页 |
2.3.1 太行山玄武质岩石概况 | 第82-83页 |
2.3.2 部分熔融源区深度范围限定 | 第83-84页 |
2.3.3 讨论 | 第84-8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三章 安妥岭斑岩钼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 | 第88-106页 |
3.1 区域地层 | 第88-89页 |
3.2 区域构造 | 第89-90页 |
3.3 区域岩浆岩 | 第90-91页 |
3.4 区域矿床(化)分布 | 第91-93页 |
3.5 区域地球物理 | 第93-94页 |
3.6 区域地球化学 | 第94-95页 |
3.7 安妥岭碱性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第95-104页 |
3.7.1 岩石学特征与年代学 | 第95-96页 |
3.7.2 K-Ar 同位素年代学 | 第96-97页 |
3.7.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99页 |
3.7.4 部分熔融源区深度范围限定 | 第99-100页 |
3.7.5 讨论 | 第100-10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安妥岭斑岩钼矿矿区地质 | 第106-144页 |
4.1 安妥岭斑岩钼矿区域地质工作简史 | 第106页 |
4.2 安妥岭斑岩钼矿区地层 | 第106-109页 |
4.2.1 太古代变质岩系 | 第108-109页 |
4.2.2 第四系 | 第109页 |
4.3 安妥岭斑岩钼矿区构造 | 第109-112页 |
4.3.1 褶皱构造 | 第109页 |
4.3.2 断裂构造 | 第109-110页 |
4.3.3 节理构造 | 第110-112页 |
4.4 安妥岭斑岩钼矿区岩浆岩 | 第112-142页 |
4.4.1 安妥岭斑岩体(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地质特征 | 第112-129页 |
4.4.2 安妥岭煌斑岩地质特征 | 第129-140页 |
4.4.3 蚀变高镁安山岩 | 第140-142页 |
4.4.4 苦橄岩 | 第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五章 安妥岭斑岩钼矿成矿模式 | 第144-175页 |
5.1 安妥岭斑岩钼矿区蚀变特征 | 第144-146页 |
5.1.1 蚀变种类 | 第144-145页 |
5.1.2 蚀变分布 | 第145-146页 |
5.2 矿石类型 | 第146-147页 |
5.3 辉钼矿RE-OS 定年 | 第147-150页 |
5.4 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 第150-153页 |
5.4.1 样品特征 | 第150-152页 |
5.4.2 均一温度与包裹体成分 | 第152-153页 |
5.5 辉钼矿和黄铁矿PB 同位素 | 第153-154页 |
5.6 成矿作用与岩浆岩的关系:EH4 测深剖面再解释 | 第154-167页 |
5.6.1 安妥岭钼矿EH4 测深剖面 | 第155-159页 |
5.6.2 钻孔ZK1004 和ZK1403 岩芯编录 | 第159-165页 |
5.6.3 成矿作用与岩浆岩的关系:EH4 测深剖面与岩芯编录 | 第165-167页 |
5.7 矿田构造 | 第167页 |
5.8 矿体3D 模型 | 第167-173页 |
5.8.1 矿体模型建立 | 第168-171页 |
5.8.2 矿体形态初步探讨 | 第171-173页 |
5.9 安妥岭斑岩钼矿成矿模式 | 第173页 |
5.10 区域找矿启示 | 第173-175页 |
第六章 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在安妥岭斑岩钼矿的应用评述 | 第175-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7页 |
附录1 个人简历 | 第197-198页 |
附录2 成果目录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