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香蕉枯萎病及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1.1 香蕉枯萎病及防病防治概述 | 第9-11页 |
1.1.1.1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与发生状况 | 第9-11页 |
1.1.1.2 香蕉枯萎病的防病防治状况 | 第11页 |
1.1.2 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进展 | 第11-14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及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应用概述 | 第14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2.1 产生的抑菌物质 | 第14-16页 |
1.2.2.2 生防机制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创新与特色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19页 |
2.1.1.1 菌种 | 第19页 |
2.1.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1.3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2.2.1 微生物培养及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1.1 拮抗细菌培养 | 第20-21页 |
2.2.1.2 病原菌培养方法 | 第21页 |
2.2.1.3 活菌计数法 | 第21页 |
2.2.2 抑菌作用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2.1 病原菌混菌平板制作 | 第21页 |
2.2.2.2 平板扩散法抑菌实验 | 第21-22页 |
2.2.2.3 打孔法抑菌实验 | 第22页 |
2.2.3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2页 |
2.2.3.1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株的筛选 | 第22页 |
2.2.3.2 高性能生防菌株 CS16 的分类鉴定 | 第22页 |
2.2.4 提高 CS16 抑菌效能的发酵培养基与和培养条件优化 | 第22-25页 |
2.2.4.1 培养基配方 | 第22-24页 |
2.2.4.2 培养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2.4.3 几种试验培养基对 CS16 抑菌活性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2.2.5 CS16 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 第25-27页 |
2.2.5.1 抑菌活性物质定位 | 第25-26页 |
2.2.5.2 抑菌物质的初步定性 | 第26-27页 |
2.2.6 CS16 对 FJ4 的抑菌机理初探 | 第27-28页 |
2.2.6.1 CS16 细菌固体培养基胞外产物的拮抗试验 | 第27页 |
2.2.6.2 诱导试验 | 第27页 |
2.2.6.3 不同 CS16 菌体浓度的抑菌试验 | 第27-28页 |
2.2.6.4 硫酸链霉素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2.2.6.5 抑菌透明圈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28页 |
2.2.6.6 病原菌在抑菌透明圈部分的再生长能力检测‘ | 第28页 |
2.2.7 生防菌混合培养的抑菌效果研究 | 第28-29页 |
2.2.7.1 生防菌间之间的拮抗作用检测 | 第28页 |
2.2.7.2 生防菌株混合对 FJ4 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55页 |
3.1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9-32页 |
3.1.1 香蕉枯萎病高效生防菌株的筛选 | 第29-31页 |
3.1.1.1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的初筛 | 第29-30页 |
3.1.1.2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的复筛 | 第30-31页 |
3.1.2 高效生防菌株 CS16 的分类鉴定 | 第31-32页 |
3.2 提高枯草芽孢杆菌 CS16 抑菌效能的发酵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优化 | 第32-43页 |
3.2.1 培养基配方 | 第32-38页 |
3.2.1.1 最佳碳源的筛选 | 第32-34页 |
3.2.1.2 最佳氮源的筛选 | 第34-36页 |
3.2.1.3 最佳无机盐的筛选 | 第36-37页 |
3.2.1.4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 | 第37-38页 |
3.2.2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8-42页 |
3.2.3 几种试验培养基对 CS16 抑菌活性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枯草芽孢杆菌 CS16 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 第43-48页 |
3.3.1 抑菌活性物质定位 | 第43-47页 |
3.3.1.1 无菌滤膜点种拮抗菌抑菌作用检测 | 第43-44页 |
3.3.1.2 CS16 细胞破碎液抑菌活性检测 | 第44-45页 |
3.3.1.3 CS16 发酵液不同处理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1.4 CS16 无菌浓缩液抑菌活性检测 | 第46-47页 |
3.3.2 抑菌物质的初步定性 | 第47-48页 |
3.3.2.1 硫酸铵盐析 | 第47页 |
3.3.2.2 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检测 | 第47-48页 |
3.4 CS16 对 FJ4 的抑菌机理初探 | 第48-53页 |
3.4.1 CS16 固体培养基胞外产物对 FJ4 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2 诱导试验 | 第49-50页 |
3.4.3 CS16 菌体浓度的对抑菌活性影响 | 第50页 |
3.4.4 硫酸链霉素对拮抗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5 抑菌透明圈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51-52页 |
3.4.6 病原菌在抑菌透明圈部分的再生长能力检测 | 第52-53页 |
3.5 生防菌混合培养的抑菌效果研究 | 第53-55页 |
3.5.1 生防菌间拮抗作用的研究 | 第53-54页 |
3.5.2 生防菌株混合对 FJ4 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