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汶川地震中连梁震害 | 第8-10页 |
1.3 双连梁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基本理论以及在ANSYS 中的实现 | 第12-29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12-14页 |
2.2.1 单调荷载作用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2-13页 |
2.2.2 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3页 |
2.2.3 钢筋屈服后的处理 | 第13-14页 |
2.3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14-21页 |
2.3.1 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分类 | 第14-15页 |
2.3.2 单调荷载作用下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15-17页 |
2.3.3 重复加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17-18页 |
2.3.4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8-19页 |
2.3.5 混凝土开裂后裂缝的处理 | 第19-20页 |
2.3.6 混凝土的强度和破坏准则 | 第20-21页 |
2.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21-23页 |
2.5 ANSYS 中SOLID65 单元介绍 | 第23-26页 |
2.5.1 ANSYS 中SOLID65 单元的使用范围 | 第23页 |
2.5.2 ANSYS 中SOLID65 单元的破坏准则 | 第23-24页 |
2.5.3 ANSYS 中SOLID65 单元的屈服准则 | 第24-25页 |
2.5.4 ANSYS 中SOLID65 单元的裂缝和开裂模型 | 第25-26页 |
2.6 SOLID65 单元的使用方法 | 第26-28页 |
2.6.1 Solid65 单元的本构关系 | 第26-27页 |
2.6.2 SOLID65 单元的Concrete Material Data | 第27页 |
2.6.3 SOLID65 单元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第27-28页 |
2.7 本章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单连梁与双连梁内力有限元分析 | 第29-39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连梁超筋的处理方法 | 第30-33页 |
3.2.1 双连梁的等效方法 | 第32-33页 |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3-34页 |
3.4 集中荷载作用下有限元的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4.1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3.4.2 双连梁间距对其内力影响的分析 | 第35-38页 |
3.5 本章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39-58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基本原理 | 第39-43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39-40页 |
4.2.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4.2.3 水平加载方式 | 第41-42页 |
4.2.4 结构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 几种常见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43-50页 |
4.3.1 能力谱法 | 第43-46页 |
4.3.2 等效位移系数法 | 第46-47页 |
4.3.3 N2 法 | 第47-49页 |
4.3.4 模态pushover 分析方法(MPA 法) | 第49-50页 |
4.4 结构计算模型的确定以及恢复力模型的选择 | 第50-58页 |
4.4.1 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50-52页 |
4.4.2 恢复力模型 | 第52-55页 |
4.4.3 PUSH&EPDA 求解静力弹塑性的算法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第58-6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8-60页 |
5.2 STAWE 弹性反应谱分析 | 第60-64页 |
5.2.1 结构自振周期 | 第60-61页 |
5.2.2 结构地震作用下最大内力 | 第61-62页 |
5.2.3 结构地震作用下最大位移 | 第62-64页 |
5.3 大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 第64-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