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短信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政府监管理论 | 第15页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垃圾短信的现状和危害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垃圾短信概念和类型 | 第18-21页 |
一、垃圾短信的定义 | 第18-19页 |
二、垃圾短信的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垃圾短信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一、垃圾短信的数量 | 第21页 |
二、垃圾短信的内容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垃圾短信涉及的法律侵权 | 第22-25页 |
一、个人通信自由 | 第22页 |
二、安宁权 | 第22-23页 |
三、个人隐私权 | 第23页 |
四、涉嫌侵犯个人信息保护权 | 第23页 |
五、涉嫌侵犯他人消费自由权 | 第23页 |
六、涉嫌侵犯他人财产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垃圾短信治理问题的分析 | 第25-32页 |
第一节 涉及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5-27页 |
一、垃圾短信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二、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治理中对运营商的监管不力 | 第27-28页 |
一、运营商的放号制度 | 第27页 |
二、运营商对短信的监控制度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对短信群发设备的市场监管不力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对SP行业的监管不力 | 第29-30页 |
一、准入门槛的设定 | 第29页 |
二、SP内容审查 | 第29-30页 |
三、行业详细规范的缺失 | 第30页 |
第五节 公众治理垃圾短信意识的欠缺 | 第30-32页 |
一、公众的公共治理意识淡薄 | 第30页 |
二、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弱 | 第30-31页 |
三、公众的防骗意识不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国外治理垃圾短信的经验和启示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国外治理垃圾短信的经验 | 第32-37页 |
一、美国 | 第32-33页 |
二、英国 | 第33-34页 |
三、德国 | 第34页 |
四、日本 | 第34-35页 |
五、韩国 | 第35-36页 |
六、新加坡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一、政府宣传引导作用 | 第37页 |
二、法制建设 | 第37-38页 |
三、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合作 | 第38页 |
四、技术投入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垃圾短信的治理对策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用户自律 | 第39-40页 |
一、加强对垃圾短信的宣传,提高群众防骗意识 | 第39页 |
二、健全处理流程,引导用户自发抵制和举报 | 第39-40页 |
三、倡导行业自律 | 第40页 |
第二节 加强垃圾短信治理的立法工作 | 第40-42页 |
一、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 | 第40-41页 |
二、加强针对垃圾短信的立法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 | 第42-44页 |
一、建立网间联动的处理方式 | 第42页 |
二、规范代理商放号制度 | 第42-43页 |
三、改善实名制登记设备 | 第43页 |
四、对存量非实名制用户进行登记 | 第43页 |
五、电信运营商对短信的监控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整顿短信群发服务和个人信息交易 | 第44-46页 |
一、对服务类短信发送行业进行全面整改 | 第44-45页 |
二、清理垃圾短息群发器的市场 | 第45-46页 |
三、整顿个人信息销售渠道 | 第46页 |
第五节 加大对SP行业的监管 | 第46-48页 |
一、抬高SP行业准入门槛 | 第46-47页 |
二、大力监管SP内容审查 | 第47页 |
三、建立SP行业规范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