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

内容提要第4-5页
论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问题的确定及其限定第14-15页
    1.2 对社会性别的语义分析第15-18页
    1.3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安排第18-22页
第2章 社会性别概念的理论之源第22-40页
    2.1 社会性别概念是女权主义的核心范畴第22-23页
    2.2 女权主义运动第23-26页
        2.2.1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第23-25页
        2.2.2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第25-26页
    2.3 女权主义理论流派第26-40页
        2.3.1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第27-29页
        2.3.2 激进女权主义第29-32页
        2.3.3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第32-34页
        2.3.4 后现代女权主义第34-37页
        2.3.5 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第37-40页
第3章 社会性别理论在女权主义理论中的确立第40-62页
    3.1 社会性别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过程第40-49页
        3.1.1 社会性别理论的起点第40-41页
        3.1.2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第41-42页
        3.1.3 体现男女关系政治性的性别角色第42-43页
        3.1.4 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第43-44页
        3.1.5 作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的社会性别制度第44-46页
        3.1.6 社会性别与权力的联系第46-48页
        3.1.7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48-49页
    3.2 对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评价第49-51页
    3.3 社会性别理论的丰富第51-59页
        3.3.1 关于差异性的问题第51-54页
        3.3.2 对社会性别本身逻辑的检讨第54-56页
        3.3.3 超越社会性别第56-59页
    3.4 对20 世纪80 年代后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评价第59-62页
第4章 西方社会性别理论的表征及评价第62-74页
    4.1 以主体性为归依的性别理论第62-65页
    4.2 强调他者经验的性别理论第65-68页
    4.3 解构主体、重释他者含义的性别理论第68-72页
    4.4 对三种理论倾向的评价第72-74页
第5章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法与性别的关系第74-90页
    5.1 性别知识对建构性别关系的参与第75-77页
    5.2 法律建构性别秩序的逻辑起点第77-80页
    5.3 法律对女性的忽视第80-86页
        5.3.1 女性作为法律的认识对象被忽视第80-82页
        5.3.2 女性作为法律的认识主体被忽视第82-84页
        5.3.3 法律中信任的不公正分配第84-86页
    5.4 法律对女性的客体化第86-90页
第6章 促进法律中性别平等可能的途径第90-130页
    6.1 重构容纳女性特质的公民观第90-99页
        6.1.1 公共领域的优先性对女性的影响第91-92页
        6.1.2 私人领域的隐私性对女性的影响第92-93页
        6.1.3 女权主义对公私领域划分的看法第93-95页
        6.1.4 建立包含女性特质的公民身份第95-99页
    6.2 法律应纳入弱势性别的社会经验第99-118页
        6.2.1 从公民主体的身体性面相发现隐匿的支配与压迫第99-105页
        6.2.2 将依赖关系纳入法律的考量第105-109页
        6.2.3 法律应重视差异性需求第109-115页
        6.2.4 透过叙说参与法律第115-118页
    6.3 同一平等保护和差异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中的运用第118-130页
        6.3.1 同一平等保护的理论依据和困境第119-121页
        6.3.2 差异平等保护的理论依据和困境第121-123页
        6.3.3 正确理解平等和差异第123-126页
        6.3.4 同一平等保护和差异平等保护原则的适用方式第126-130页
结语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2-144页
后记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隧道复杂通风方式物模试验的适用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下一篇:计算机视觉测量结构件尺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