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次 | 第11-15页 |
1 前言 | 第15-19页 |
2 化合物经皮渗透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 | 第19-29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1.1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第19页 |
2.1.2 模型优化和网络训练 | 第19-22页 |
2.1.3 预测化合物的渗透速率 | 第22页 |
2.1.4 BP神经网络模型与其它预测模型的比较 | 第22-23页 |
2.1.5 卡巴拉汀经皮渗透速率的预测 | 第23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2.1 最佳隐层神经元个数的选择 | 第23-25页 |
2.2.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其它预测模型的比较 | 第25页 |
2.2.3 卡巴拉汀经皮渗透速率的预测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3 不同动物皮肤中卡巴拉汀及其盐的经皮渗透研究 | 第29-41页 |
3.1 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3.1.1 试剂 | 第29页 |
3.1.2 仪器 | 第29-30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1 皮肤样品的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30页 |
3.2.2 卡巴拉汀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3.2.3 卡巴拉汀的制备 | 第31页 |
3.2.4 卡巴拉汀溶解度的测定 | 第31页 |
3.2.5 离体动物皮肤的制备 | 第31页 |
3.2.6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31-32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3 结果 | 第32-37页 |
3.3.1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32-34页 |
3.3.2 卡巴拉汀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3.3 卡巴拉汀溶解度的测定 | 第35页 |
3.3.4 经皮渗透速率 | 第35-37页 |
3.4 讨论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卡巴拉汀定量喷雾膜剂 | 第41-51页 |
4.1 试剂和仪器 | 第41页 |
4.1.1 试剂 | 第41页 |
4.1.2 仪器 | 第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1 成膜性能考察 | 第42页 |
4.2.2 MDSF的制备 | 第42页 |
4.2.3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42页 |
4.3 结果 | 第42-48页 |
4.3.1 聚合物成膜性能 | 第42-43页 |
4.3.2 经皮渗透实验 | 第43-48页 |
4.4 讨论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卡巴拉汀定量喷雾膜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1-57页 |
5.1 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5.1.1 试剂 | 第51页 |
5.1.2 仪器 | 第51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1 色谱系统条件 | 第51页 |
5.2.2 标准液的配制 | 第51-52页 |
5.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第52页 |
5.2.4 线性关系 | 第52页 |
5.2.5 回收率 | 第52页 |
5.2.6 精密度 | 第52页 |
5.2.7 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2-53页 |
5.3 结果 | 第53-55页 |
5.3.1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5.3.2 线性关系 | 第53-54页 |
5.3.3 回收率 | 第54页 |
5.3.4 精密度 | 第54页 |
5.3.5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54-55页 |
5.4 讨论 | 第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6 低频超声促进卡巴拉汀经皮渗透 | 第57-65页 |
6.1 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6.1.1 试剂 | 第57页 |
6.1.2 仪器 | 第57页 |
6.1.3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6.2.1 卡巴拉汀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7页 |
6.2.2 卡巴拉汀的制备 | 第57-58页 |
6.2.3 离体动物皮肤的制备 | 第58页 |
6.2.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58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6.3 结果 | 第59-63页 |
6.3.1 不同超声强度对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的促渗作用 | 第59-60页 |
6.3.2 不同超声时间对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的促渗作用 | 第60-61页 |
6.3.3 相同超声条件对卡巴拉汀及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促渗作用的比较 | 第61-63页 |
6.4 讨论 | 第63-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卡巴拉汀超声耦合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65-71页 |
7.1 试剂和仪器 | 第65页 |
7.1.1 试剂 | 第65页 |
7.1.2 仪器 | 第65页 |
7.1.3 实验动物 | 第6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7.2.1 含药超声耦合剂的制备 | 第65-66页 |
7.2.2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66页 |
7.2.3 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66页 |
7.3 结果 | 第66-68页 |
7.3.1 经皮渗透实验 | 第66-67页 |
7.3.2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67-68页 |
7.4 讨论 | 第68-6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综述 | 第77-95页 |
1 前言 | 第77页 |
2 超声促渗的发展历史 | 第77-78页 |
3 超声促渗的作用机制 | 第78-81页 |
3.1 空化效应 | 第78-80页 |
3.2 热效应 | 第80-81页 |
3.3 声流效应 | 第81页 |
4 影响超声促渗效果的因素 | 第81-83页 |
4.1 超声参数 | 第81-82页 |
4.2 药物性质 | 第82-83页 |
5 超声促渗与其它促渗方法的协同作用 | 第83-86页 |
5.1 超声促渗和化学促渗剂 | 第83-84页 |
5.2 超声促渗和离子导入法 | 第84-85页 |
5.3 超声促渗和电穿孔法 | 第85页 |
5.4 超声促渗与微针技术 | 第85-86页 |
6 超声促渗的安全性 | 第86-8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