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 第12-17页 |
1.1 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抗菌物质 | 第12-15页 |
1.1.1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 | 第13页 |
1.1.2 伊枯草菌素(Iturin) | 第13-14页 |
1.1.3 芬枯草菌素(Fengycin) | 第14-15页 |
1.1.4 多肽类抗菌物质 | 第15页 |
1.2 核糖体途径合成的抗菌物质 | 第15-17页 |
1.2.1 细菌素 | 第15-16页 |
1.2.2 蛋白类抗菌物质 | 第16页 |
1.2.3 活性酶类抗菌物质 | 第16-17页 |
2 抗菌肽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鉴定技术 | 第17-18页 |
2.1 抗菌肽的分离纯化技术 | 第17-18页 |
2.2 抗菌肽的定性检测方法 | 第18页 |
2.2.1 薄层原位酸水解-茚三酮显色法 | 第18页 |
2.2.2 水显色法 | 第18页 |
3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3.1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及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3.2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3.2.1 膜结合型抗菌机制 | 第19-20页 |
3.2.2 非膜结合型抗菌机理 | 第20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0-21页 |
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WL17产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 第22-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1.1.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2-2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1.2.1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4页 |
1.2.2 抗菌粗提物的制备 | 第24页 |
1.2.3 抗菌物质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1.2.4 菌体细胞生长与抗菌物质合成的关系研究 | 第24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1.3.1 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影响抗菌物质合成的关键因素 | 第24-25页 |
1.3.2 最陡爬坡实验研究关键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区域 | 第25页 |
1.3.3 Box-Behnken实验设计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优水平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1 菌体细胞生长与抗菌物质合成关系 | 第26页 |
2.2 抗菌物质合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 响应面法优化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 | 第27-31页 |
2.3.1 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及回归分析检验 | 第27-29页 |
2.3.2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条件优化 | 第29-3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WL17产抗菌物质稳定性的研究 | 第3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1.1.1 菌株 | 第32-3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35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WL17抗菌物质的制备 | 第33-34页 |
1.2.2 抗菌物质对食品常见致病菌和腐败真菌抑菌能力的测定 | 第34页 |
1.2.3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2.1 抗菌物质对食品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抑制作用 | 第35-36页 |
2.2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40页 |
2.2.1 酸碱性对抗菌物质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2.2.2 温度对抗菌物质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7页 |
2.2.3 温度与pH对抗菌物质稳定性影响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2.2.4 不同能量脉冲强光处理对抗菌物质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9页 |
2.2.5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抗菌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WL17产抗菌物质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41-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1.1.1 实验菌株 | 第41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WL17抗菌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42页 |
1.2.2 抗菌物质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1.2.3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晌 | 第43页 |
1.2.4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细胞通透性的影晌 | 第43页 |
1.2.5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细胞显微特征的影响 | 第43-4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2.1 抗菌物质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44页 |
2.2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细胞通透性的影晌 | 第45-47页 |
2.3.1 二乙酸荧光素法测定大肠杆菌细胞通透性的变化 | 第45-46页 |
2.3.2 Fluo 3/AM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46-47页 |
2.4 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细胞显微特征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WL17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探 | 第50-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52页 |
1.1.1 菌株 | 第50-51页 |
1.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51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1.2.1 抗菌物质粗提物组成的初步分析 | 第52页 |
1.2.2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分离纯化 | 第52-53页 |
1.2.3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的活性研究 | 第53页 |
1.2.4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的ESI/MS分析 | 第53-5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4-66页 |
2.1 抗菌物质粗提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 第54-56页 |
2.1.1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波长扫描 | 第54页 |
2.1.2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薄层色谱(TLC)分析 | 第54-55页 |
2.1.3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HPLC分析 | 第55-56页 |
2.2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分离纯化 | 第56-60页 |
2.2.1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Sephadex G-75分离 | 第56-57页 |
2.2.2 抗菌物质粗提物的Sephadex LH-20分离 | 第57-59页 |
2.2.3 Sephadex LH-20分离级分的HPLC分析 | 第59-60页 |
2.2.4 级分4的HPLC分离纯化 | 第60页 |
2.3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的活性研究 | 第60-62页 |
2.3.1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60-61页 |
2.3.2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61-62页 |
2.4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组分结构的初步探讨 | 第62-66页 |
2.4.1 组分Ⅰ的HPLC和ESI-MS分析 | 第62-64页 |
2.4.2 组分Ⅴ的HPLC和ESI-MS分析 | 第64-65页 |
2.4.3 组分Ⅵ的HPLC和ESI-MS分析 | 第65-6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枯草芽孢杆菌WL17抗菌物质在鱼丸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第67-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67-68页 |
1.1.1 材料 | 第67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67-68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1.2 方法 | 第68-69页 |
1.2.1 鱼丸的制作工艺 | 第68页 |
1.2.2 细菌总数的测定 | 第68页 |
1.2.3 TBA(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 第68页 |
1.2.4 TVB-N(挥发性盐基氮)值的测定 | 第68-69页 |
1.2.5 质构特性的测定 | 第69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69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9-80页 |
2.1 不同添加浓度对鱼丸储藏品质的影响 | 第69-74页 |
2.1.1 抗菌物质添加浓度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2.1.2 抗菌物质添加浓度对TBA值的影响 | 第70-71页 |
2.1.3 抗菌物质添加浓度对TVB-N值的影响 | 第71-72页 |
2.1.4 抗菌物质添加浓度对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2.1.5 品质变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2.2 抗菌物质与脉冲强光联合运用对鱼丸储藏品质的影响 | 第74-8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