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前言:有机金属框架的介绍 | 第10-11页 |
1.2 有机金属框架的网络类型 | 第11-12页 |
1.3 有机金属框架的配体种类 | 第12-16页 |
1.3.1 含氧酸类有机配体 | 第13-14页 |
1.3.2 含氮杂环类的有机配体 | 第14-16页 |
1.4 有机金属框架的研究现状和功能介绍 | 第16-23页 |
1.4.1 催化材料 | 第16-17页 |
1.4.2 气体吸附、储存 | 第17-18页 |
1.4.3 分子识别和手性拆分 | 第18-21页 |
1.4.4 药物的运载体和缓释剂 | 第21-23页 |
1.4.5 有机金属框架的其他应用 | 第23页 |
1.5 有机金属框架的合成 | 第23页 |
1.6 有机金属框架的合成改进 | 第23-24页 |
1.7 纳米有机金属框架(NMOFs)的介绍 | 第24-26页 |
1.8 联萘酚有机金属框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第二章 BINOL类配体及其MOFs的合成 | 第27-41页 |
2.1 前言 | 第27-29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2.2.1 试剂 | 第29页 |
2.2.2 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2.3.1 (±)-BINOL-3,3’-二甲酸(L1)的合成与拆分 | 第29-31页 |
2.3.1.1 (±)-BINOL-3,3’-二甲酸(L1)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1.2 L-亮氨酸甲酯的合成 | 第30页 |
2.3.1.3 R-BINOL-3,3’-二甲酸(R-L1)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2 4,4’-二吡啶-6,6’-二氯-2,2’-二乙氧基联萘(L2)的合成 | 第31-34页 |
2.3.2.1 联萘酚的合成 | 第31页 |
2.3.2.2 6,6’-二溴联萘酚的合成 | 第31-32页 |
2.3.2.3 6,6’-二溴-2,2’-二乙氧基联萘的合成 | 第32页 |
2.3.2.4 6,6’-二氯-2,2’-二乙氧基联萘的合成 | 第32-33页 |
2.3.2.5 6,6’-二氯-4,4’-二溴-2,2’-二乙氧基联萘的合成 | 第33页 |
2.3.2.6 6,6’-二氯-4,4’-二吡啶-2,2’-二乙氧基联萘的合成 | 第33-34页 |
2.3.3 6,6’-二羧基-联萘酚(L3)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3.1 6,6’-二氰基联萘酚的合成 | 第34页 |
2.3.3.2 6,6’-二羧基联萘酚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4 [Cd(bna)(DMF)_2(H_2O)_2]_n·nDMF(1)的合成 | 第35页 |
2.3.5 [Cd(R-bna)_2(bpy)(DMF)_2]_n(2)的合成 | 第35页 |
2.3.6 [Cd(dbda)(DMF)]_n·nH_2O·nCH_3OH (3)的合成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2.4.1 4,4’-二吡啶-6,6’-二氯-2,2’-二乙氧基联萘(L2)的合成 | 第35-39页 |
2.4.3 6,6’-二羧基联萘酚(L3)的合成 | 第39-40页 |
2.4.4 MOFs(2)的设计思路(合成后改良过程) | 第40-41页 |
第三章 BINOL类有机金属框架的表征和性质的测试 | 第41-60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1 试剂 | 第41页 |
3.2.2 仪器 | 第41-42页 |
3.3 表征与讨论 | 第42-53页 |
3.3.1 配合物的X-ray单晶结构测定 | 第42页 |
3.3.2 一维螺旋状有机金属框架MOF(1) X-ray表征 | 第42-46页 |
3.3.3 MOFs(2)的二维框架结构 | 第46-49页 |
3.3.4 MOFs(3)的一维“lattice fence”型结构 | 第49-53页 |
3.4 红外数据分析 | 第53-55页 |
3.5 热重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3.6 粉末衍射谱图 | 第56-57页 |
3.7 MOFs(3)的变温稳定性能 | 第57-58页 |
3.8 MOFs(2)的应用即高效液相色谱柱的制作 | 第58-59页 |
3.9 结果和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