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研究--以J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和述评第9-11页
        1.2.1 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文献评述第11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3-19页
    2.1 村级组织的构成及职能第13-15页
        2.1.1 村级组织的构成第13页
        2.1.2 村级组织的职能第13-15页
    2.2 治理理论第15-16页
        2.2.1 治理的相关概念第15-16页
        2.2.2 农村治理的相关概念第16页
    2.3 村级治理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第16-19页
        2.3.1 村级治理能力的内涵第16-17页
        2.3.2 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构成第17-19页
第3章 当前村级组织治理的现状分析第19-26页
    3.1 J村简介第19页
        3.1.1 税改后村级组织治理现状第19页
        3.1.2 J村基本情况介绍第19页
    3.2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弱化第19-21页
        3.2.1 农村党组织建设水平不高第20页
        3.2.2 村民小组职能的弱化第20-21页
    3.3 村级组织资源缺失第21-22页
        3.3.1 人力资源方面第21页
        3.3.2 财物资源方面第21-22页
        3.3.3 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第22页
    3.4 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第22-23页
        3.4.1 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素质第22-23页
        3.4.2 J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现状第23页
    3.5 村级组织权威日渐式微第23-26页
        3.5.1 村级组织权威的来源第23-24页
        3.5.2 J村村级组织权威式微第24页
        3.5.3 J村的信访个案第24-26页
第4章 村级组织治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第26-33页
    4.1 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体制第26-27页
        4.1.1 村级治理面临的压力第26页
        4.1.2 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体制第26-27页
        4.1.3 压力型体制下村级组织行为的转变第27页
    4.2 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第27-29页
        4.2.1 村级集体经济缺失第27-28页
        4.2.2 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可支配资金不多第28页
        4.2.3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缺失第28-29页
    4.3 村级组织职能的多重性第29-30页
        4.3.1 村级组织的多重职能第29页
        4.3.2 服务职能弱化第29-30页
    4.4 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第30-33页
        4.4.1 村民自治现状第30-31页
        4.4.2 公众的参与方式第31页
        4.4.3 村民的参与现状第31-33页
第5章 增强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对策措施第33-43页
    5.1 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职能第33-35页
        5.1.1 创新村“两委”工作制度第33-34页
        5.1.2 重塑村民小组的职能第34页
        5.1.3 充分发挥村代会的作用第34-35页
    5.2 拓宽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第35-38页
        5.2.1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第35-36页
        5.2.2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第36页
        5.2.3 扩大内部资源的利用率第36-37页
        5.2.4 完善村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机制第37-38页
    5.3 提升村干部素质第38-40页
        5.3.1 加大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第38-39页
        5.3.2 切实改进考核机制第39-40页
        5.3.3 改进村干部的工作方法第40页
    5.4 重塑村级组织权威第40-43页
        5.4.1 民主选举村干部第40-41页
        5.4.2 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第41-42页
        5.4.3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第42-4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5页
    6.1 研究结论第43页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探析
下一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途径研究--以九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