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2. 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5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论与法律框架 | 第16-21页 |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论 | 第16-18页 |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 | 第16-17页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 | 第17-18页 |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框架 | 第18-19页 |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参与者 | 第18-19页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关系 | 第19页 |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方式 | 第19-21页 |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障碍 | 第21-27页 |
(一) 风险隔离机制的法律障碍 | 第21-24页 |
1. SPV 设立形式的法律障碍 | 第21-23页 |
2. 资产转移的法律缺陷 | 第23-24页 |
(二) 信用增级过程中的法律障碍 | 第24-26页 |
1. 担保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25页 |
2.政府担保缺乏法律依据 | 第25页 |
3.缺乏权威的信用评估中介 | 第25-26页 |
(三) 住房抵押证券化监管的法律障碍 | 第26-27页 |
三、 国外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化法律经验的借鉴 | 第27-35页 |
(一) 英美法 | 第27-30页 |
(二) 日本法 | 第30-31页 |
(三) 日本、英美立法模式之启示 | 第31-35页 |
四、 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建议 | 第35-46页 |
(一) 我国住房贷款抵押权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5-36页 |
(二) 完善风险隔离法律制度 | 第36-42页 |
1. SPV 设立形式的确定 | 第36-40页 |
2. 明确资产“真实出售”的法律规定 | 第40-42页 |
(三) 完善资产信用增级制度 | 第42-43页 |
(四) 加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监管 | 第43-46页 |
1.法律的适用 | 第44页 |
2.对发行体的监管 | 第44页 |
3.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要求 | 第44-45页 |
4. 评级机构和私人“监管者“作用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