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系统的中尺度预报模式平台的建设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集群相关技术 | 第11-17页 |
2.1 集群技术的概念 | 第11页 |
2.2 集群的分类 | 第11-13页 |
2.2.1 高性能科学计算集群 | 第11-12页 |
2.2.2 负载均衡集群 | 第12页 |
2.2.3 高可用性集群 | 第12-13页 |
2.3 集群中的互联技术 | 第13-15页 |
2.3.1 Myrinet | 第13页 |
2.3.2 HiPPI | 第13-14页 |
2.3.3 光纤通道和FDDI环 | 第14页 |
2.3.4 异步传输模式 | 第14-15页 |
2.4 单一系统映像 | 第15页 |
2.5 编程环境 | 第15-16页 |
2.5.1 MPI | 第15页 |
2.5.2 PVM | 第15-16页 |
2.6 Linux相关知识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中尺度模式 | 第17-21页 |
3.1 中尺度系统介绍 | 第17-18页 |
3.1.1 中尺度的概念 | 第17页 |
3.1.2 中尺度的特征 | 第17页 |
3.1.3 中尺度天气系统 | 第17-18页 |
3.2 模式简介 | 第18页 |
3.3 MM5模式总体简介 | 第18-19页 |
3.4 MM5模式结构 | 第19-21页 |
3.4.1 模式运行流程图 | 第19-20页 |
3.4.2 主要模块 | 第20-21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第21-25页 |
4.1 系统功能说明 | 第21-22页 |
4.2 硬件和网络环境 | 第22-23页 |
4.2.1 节点计算机的配置 | 第22页 |
4.2.2 节点间的通信网络 | 第22-23页 |
4.3 软件环境 | 第23页 |
4.3.1 操作系统 | 第23页 |
4.3.2 并行计算环境 | 第23页 |
4.3.3 编译器 | 第23页 |
4.3.4 单一系统映像的实现 | 第23页 |
4.4 模式的本地化设置 | 第23-25页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第25-31页 |
5.1 集群环境的搭建 | 第25-26页 |
5.1.1 操作系统 | 第25页 |
5.1.2 集群系统的网络设置 | 第25-26页 |
5.2 NFS服务的设置 | 第26-27页 |
5.2.1 控制节点的设置 | 第26页 |
5.2.2 计算节点的设置 | 第26-27页 |
5.3 SSH设置 | 第27页 |
5.3.1 生成SSH密钥对 | 第27页 |
5.3.2 设置node | 第27页 |
5.3.3 确认节点机的信任连接 | 第27页 |
5.4 并行环境安装 | 第27-28页 |
5.4.1 Open MP并行环境 | 第27页 |
5.4.2 MPI并行环境 | 第27-28页 |
5.4.3 MPI的安装 | 第28页 |
5.4.3.1 安装 | 第28页 |
5.4.3.2 测试 | 第28页 |
5.5 模式运行环境 | 第28-29页 |
5.5.1 NCAR Graphics的安装 | 第28页 |
5.5.2 Fortran编译器的安装 | 第28-29页 |
5.5.3 运行环境的设置 | 第29页 |
5.6 模式的安装设置 | 第29-31页 |
5.6.1 MM5的安装 | 第29页 |
5.6.2 模式的设定 | 第29-30页 |
5.6.3 主要物理过程参数 | 第30页 |
5.6.4 模式后处理 | 第30-31页 |
第六章 系统应用情况 | 第31-36页 |
6.1 网站产品 | 第31-32页 |
6.2 产生micaps格式的文件资料 | 第32-33页 |
6.3 grads软件显示 | 第33-34页 |
6.4 过程模拟 | 第34-35页 |
6.5 今昔对比 | 第35-36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A | 第40-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