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1页
    1.1 选题的缘由第16-19页
    1.2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3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第20-23页
        1.3.1 选题意义第20-21页
        1.3.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1-23页
    1.4 相关研究动态第23-34页
        1.4.1 国内外聚落及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第23-28页
        1.4.2 1999-2012 年涉及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的主要博士论文第28-30页
        1.4.3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概况第30-34页
    1.5 基本概念第34-35页
        1.5.1 聚落第34页
        1.5.2 传统聚落第34-35页
        1.5.3 空间形态第35页
    1.6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35-36页
        1.6.1 研究地域范围的说明第35页
        1.6.2 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35-36页
    1.7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第36-38页
        1.7.1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7.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37-38页
    1.8 课题可能创新之处第38-39页
    1.9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二章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生成与演变第41-69页
    2.1 海南岛特殊的生存环境第41-44页
        2.1.1 岛屿型地理区位第41页
        2.1.2 金字塔式地貌构造第41-42页
        2.1.3 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第42-44页
    2.2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生成演变历程第44-61页
        2.2.1 史前至秦:原始聚落的生成第44-47页
        2.2.2 秦汉至隋:汉族聚落的初步进入第47-52页
        2.2.3 隋唐:汉族拓展,黎族收缩,环岛聚落格局的雏形第52-55页
        2.2.4 宋元:汉进黎退,圈层聚落格局的形成第55-57页
        2.2.5 明清:汉外黎内聚落格局的深化稳定第57-59页
        2.2.6 近代时期:汉黎聚落的融合及分异第59-61页
    2.3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生成演变动因第61-67页
        2.3.1 海南岛传统聚落生成演变的外在因素第61-65页
        2.3.2 海南岛传统聚落生成演变的内在因素第65-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第69-119页
    3.1 海南岛传统聚落类型及演变第69-71页
    3.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选址第71-83页
        3.2.1 传统聚落选址依据第71-73页
        3.2.2 海南岛传统聚落选址分析第73-83页
    3.3 海南岛汉族传统城镇形态构成第83-89页
        3.3.1 传统城镇形态第83-84页
        3.3.2 海南岛汉族传统城镇形态第84-88页
        3.3.3 海南岛汉族传统城镇形态特点第88-89页
    3.4 海南岛汉族传统村落形态构成第89-110页
        3.4.1 村落边界第89-92页
        3.4.2 村口第92-94页
        3.4.3 村落核心第94-96页
        3.4.4 村落防御体系第96-98页
        3.4.5 村巷格局第98-102页
        3.4.6 村落公共元素的布局第102-106页
        3.4.7 村落形态地域分异第106-108页
        3.4.8 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案例分析第108-110页
    3.5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点第110-112页
        3.5.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的意象魅力第110-111页
        3.5.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本源特征第111-112页
    3.6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群体形态空间分布第112-118页
        3.6.1 聚落空间层次变迁的规律第112-114页
        3.6.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群体空间分布的形态特点第114-118页
    3.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四章 海南岛汉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第119-182页
    4.1 海南岛汉族传统民居基本特征第119-134页
        4.1.1 海南岛汉族传统民居的渊源——历史建筑的构成第119-121页
        4.1.2 海南岛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单元基本构成第121-123页
        4.1.3 海南岛汉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构成的变异第123-134页
    4.2 海南岛汉族传统宅院构成及变异第134-160页
        4.2.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基本院落构成第134-136页
        4.2.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宅院布局及演变第136-149页
        4.2.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宅院构成地域分异第149-154页
        4.2.4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大型宅院第154-160页
    4.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居住建筑空间生成第160-170页
        4.3.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居住建筑空间基本生成方式第160-162页
        4.3.2 海南岛汉族聚落居住建筑空间生成方式分异第162-170页
    4.4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公共建筑空间分析第170-175页
        4.4.1 村庙第170-171页
        4.4.2 祠堂第171-173页
        4.4.3 书院第173-174页
        4.4.4 文庙第174页
        4.4.5 戏台第174页
        4.4.6 “土地公”庙第174-175页
    4.5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建筑空间案例分析第175-178页
        4.5.1 传统聚落建筑基本建筑单元第175-176页
        4.5.2 传统聚落院落第176-178页
        4.5.3 传统聚落居住建筑空间生成方式第178页
    4.6 本章小结第178-182页
第五章 海南岛黎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第182-226页
    5.1 黎族传统建筑历史发展线索第182-187页
        5.1.1 黎族在海南岛的开拓足迹第182-185页
        5.1.2 黎族传统建筑历史发展线索第185-187页
    5.2 黎族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及演变第187-195页
        5.2.1 黎族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第187-191页
        5.2.2 黎族传统建筑的演变第191-195页
    5.3 黎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分析第195-204页
        5.3.1 纵向式船形屋空间形态第196-199页
        5.3.2 横向式金字屋空间形态第199-201页
        5.3.3 黎族传统建筑的支系分异第201-204页
    5.4 黎族传统聚落生成第204-219页
        5.4.1 黎族传统聚落的选址第204-207页
        5.4.2 黎族传统聚落的规模及分布第207-208页
        5.4.3 黎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第208-216页
        5.4.4 黎族传统聚落的生成第216-219页
    5.5 黎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异第219-222页
        5.5.1 同一地域黎村聚落比较第219-220页
        5.5.2 不同地域黎族聚落比较第220-222页
    5.6 本章小结第222-226页
        5.6.1 黎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第223-224页
        5.6.2 船形屋演变过程中各要素的变化趋势第224页
        5.6.3 黎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第224-226页
第六章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营建思想及审美第226-269页
    6.1 海南岛文化的特点第226-232页
        6.1.1 海南岛文化历程第227-228页
        6.1.2 海南岛文化的渊源第228-231页
        6.1.3 海南岛文化的特点第231-232页
    6.2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营建思想及审美第232-258页
        6.2.1 自然生态观——原真之美第232-241页
        6.2.2 因地和顺观——和合之美第241-243页
        6.2.3 承祖尊礼观——正统之美第243-247页
        6.2.4 避世隐忍观——逸静之美第247-251页
        6.2.5 淳朴务实观——致用之美第251-258页
    6.3 汉黎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营建思想及审美的分异第258-260页
        6.3.1 聚落选址第258页
        6.3.2 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第258-260页
    6.4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特征第260-267页
        6.4.1 “多源融汇”: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共性第260-262页
        6.4.2 “和而不同”: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个性第262-265页
        6.4.3 “原真质朴”: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特性第265-267页
    6.5 本章小结第267-269页
第七章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区域比较第269-318页
    7.1 与海南岛密切相关的地域渊源第269-274页
        7.1.1 海南岛人口来源第270-271页
        7.1.2 海南岛方言分布第271-272页
        7.1.3 与海南岛密切相关的地域第272-274页
    7.2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生成环境的比较第274-277页
        7.2.1 自然环境第274-275页
        7.2.2 社会变迁第275-277页
    7.3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地域特征共同点第277-279页
        7.3.1 共同的背景环境第277页
        7.3.2 聚落空间形态第277-278页
        7.3.3 建筑空间形态第278-279页
    7.4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地域特征的差异第279-307页
        7.4.1 传统聚落选址第279-280页
        7.4.2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第280-291页
        7.4.3 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第291-306页
        7.4.4 传统建筑结构构造的比较第306-307页
    7.5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特点第307-313页
        7.5.1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继承性第307-308页
        7.5.2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创新性第308页
        7.5.3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组织秩序第308-309页
        7.5.4 海南岛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第309-311页
        7.5.5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中其所应用的建造技术水平第311-313页
    7.6 本章小结第313-318页
第八章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持续发展与借鉴第318-353页
    8.1 海南岛传统聚落概况及发展形势第318-322页
        8.1.1 海南岛传统聚落目前发展概况第318-320页
        8.1.2 海南岛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概况第320-321页
        8.1.3 海南岛新农村发展的形势第321-322页
    8.2 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第322-333页
        8.2.1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价值第322-323页
        8.2.2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第323-331页
        8.2.3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操作方式第331-333页
    8.3 十八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第333-336页
        8.3.1 村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结构第333-334页
        8.3.2 保护与更新途径第334页
        8.3.3 保护与更新策略第334-336页
    8.4 荣堂村特色风情村的保护与更新第336-340页
        8.4.1 村落空间形态与建筑结构第336-337页
        8.4.2 保护与更新途径第337-339页
        8.4.3 保护与更新策略第339-340页
    8.5 昌化古镇特色风情镇区的改造与更新第340-347页
        8.5.1 历史聚落格局与文化特色第341-342页
        8.5.2 保护与更新途径第342-343页
        8.5.3 保护与更新策略第343-347页
    8.6 重合文明生态村的改造与更新第347-351页
        8.6.1 村落空间形态与建筑结构第347-348页
        8.6.2 保护与更新途径第348页
        8.6.3 保护与更新策略第348-351页
    8.7 本章小结第351-353页
结论第353-359页
参考文献第359-3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66-367页
致谢第367-368页
附件第368页

论文共3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