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 第13-3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小型化天线分析方法与性能分析 | 第36-45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小型化天线的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2.3 电小天线的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4 电小天线的性能极限 | 第40-45页 |
第三章 感性加载小型化天线设计 | 第45-66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感性加载对称振子天线设计 | 第45-53页 |
3.3 感性加载对数周期天线设计 | 第53-59页 |
3.4 感性加载印刷平面对称振子天线设计 | 第59-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感性加载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66-82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感性加载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66-72页 |
4.3 感性加载双频段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72-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具有陷波特性的感性加载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82-98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具有双频段陷波特性的感性加载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82-88页 |
5.3 具有极窄带和极小频率间隔陷波特性的感性加载极宽带天线设计 | 第88-96页 |
5.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总结 | 第98-99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学术论文 | 第111页 |
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