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对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对当前学术研究的整体性思考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形成背景 | 第16-21页 |
2.1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 第16-17页 |
2.1.1 中国经济建设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16页 |
2.1.2 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 第16-17页 |
2.2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17-21页 |
2.2.1 建国后主持经济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 | 第17-18页 |
2.2.2 对“十年文革”经济建设左倾错误的反思 | 第18页 |
2.2.3 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新思考 | 第18-21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0页 |
3.1 改革开放后陈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 | 第21-22页 |
3.1.1 高度重视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 | 第21页 |
3.1.2 重视宏观控制对增强经济活力的作用 | 第21-22页 |
3.2 重视分配制度改革 | 第22-24页 |
3.2.1 打破“大锅饭”体制,贯彻按劳分配制度 | 第22-23页 |
3.2.2 实行差别工资制度,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 | 第23页 |
3.2.3 按劳分配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 第23-24页 |
3.3 综合平衡理论 | 第24-26页 |
3.3.1 货币与财政政策平衡 | 第24-25页 |
3.3.2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想 | 第25-26页 |
3.3.3 按比例发展生产力的新综合平衡 | 第26页 |
3.4 农业建设方面的思想 | 第26-28页 |
3.4.1 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第27页 |
3.4.2 重视粮食生产与销售是农业发展 | 第27-28页 |
3.5 对外开放的思想 | 第28-30页 |
3.5.1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技术进步 | 第28页 |
3.5.2 多渠道增加外汇与有节制的使用外汇 | 第28-29页 |
3.5.3 关于沿海开放城市与特区建设 | 第29-30页 |
第4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评价 | 第30-39页 |
4.1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特点 | 第30-32页 |
4.1.1 以“立足国情”为思想基础 | 第30页 |
4.1.2 以“协调可持续”为发展原则 | 第30-31页 |
4.1.3 以“实事求是”作为经济建设要求 | 第31-32页 |
4.1.4 以“综合平衡”为思想精髓 | 第32页 |
4.2 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 第32-34页 |
4.2.1 农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 第32-33页 |
4.2.2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 第33页 |
4.2.3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 第33页 |
4.2.4 对外开放思想的新发展 | 第33-34页 |
4.3 陈云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4-39页 |
4.3.1 否定错误经济理论,为改革开放建设提供借鉴 | 第34-35页 |
4.3.2 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第35页 |
4.3.3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 | 第35-36页 |
4.3.4 有利于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 | 第36-3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9-41页 |
5.1 改革开放后的陈云经济思想是对原有思想的延续与突破 | 第39页 |
5.2 改革开放后的陈云经济思想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 第39页 |
5.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获奖情况 | 第45页 |